感知,是感觉之上的一种认知,是超越本能范畴的,第一个智能范畴区域。基于一表,可以看到感知,是第一个从中间绿框内跳出来的。这意味着,人有意识,或者人类智能,将崛起于自然界中。
跳出来,是《思维图谱》这一本书的序,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思维模式。高维主体,就是一个不断从低维时空中,跳出来的演化结果。因为只有跳出来,才能换一个基点,及其视角,看见近乎全息的低维时空。
这就象是人,看地上的蚂蚁;尽管不是全息的,但象看什么,总是有办法看的。但这是一个比喻,因为人还没有高到比蚂蚁,一个维度的地步。即使是人以三维空间,看二维平面,也是看不全的。因为二维平面中,全息着三维,甚至更高维度的空间信息。
所以,高维主体,是一个维度不断提升的主体,而不是原本存在的本体。这是主体性,具有一种生命体的,无限活力的原由。这一篇,E的核心概念,就是感知。有时,我以自己的所知,会忽略读者的感知接口,是需要注意的。
回到一表,看一下E,是怎么从ABCD的循环中跳出来的。ABCD,是一个沙漏结构,完整的循环是,ABCDA。所以,E是从ABCDAB,即B这一个节点上跳出来的。这其中的关键在于,AB的快速链接。也就是说,D左边的AB区域,已经存在了。
既然AB已经存在,但为什么不在字母序列中呢?我的认知是,存在和出现是两回事。也就是说,一表作为一个平台,或者白板,是先存在的;然后,是象限和范畴(颜色框),以及各个区域的分割;最后,还有一个标定的过程,就是人有意识的阶段。
但人有意识,却不了解意识。所以,AA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窗口,还意识不到AB、AO这两个区域存在。其中AB,是潜意识,是受空间限制被压抑了的意识;AO,是下意识,是受时间限制被模式化的意识。
这只有在AA,也就是万法唯识论中的第六意识,恒内门转第七末那识时,才会意识到。但要清晰一表的整个格局,还要回到第八阿赖耶识,才有可能。为什么,是可能?这是因为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,只是一图一表的全息,并不能看见一图一表。
所以,第八阿赖耶识之后,还有第九多一心识,第十一一心识。多一心识,类似于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的意识;一一心识,是虚无视角,就是神的造物意识。以意识而论,第八识是自我意识,第九识是超我(佛)意识,第十识是虚无(神)意识。
当然,这只是一种推演,基于我自己的高维主体。我可以虚无视角,一瞥真相,但无法达到神意识。佛意识,也同样是达不到,因为不能领悟一切真相。所以,我只是偶然的机缘之下,一瞥神佛的视角,看见了一图一表的逻辑框架。
这已经是我感知的极限了,因为我的自我意识,也同样不是全息的。所以,我喜欢一图一表,这一个逻辑框架,可以让我和神佛链接。这也意味着,我的意识主体,可以自我意识的方式,不断地提升到更高维度。
所以,高维主体,是一个比较级,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主体。但对于人有意识的状态而言,高维主体又是具体的,就是自我意识的状态。当然,这里说的自我意识,是稳定的,确立了主体的状态。这就象是人有意识,在镜子一旦认出自己,就一直认得出自己。
这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条件,就是一个主体的确立,意味着一个更高维度的主体,已经存在了。人有意识的主体确立,意味着自我意识的主体,其实已经存在了。自我意识的主体确立,意味着超我意识的主体,也已经存在了。
以此而论,这一本书《高维主体》,有两层意思;其一是自我意识的主体确立,其二是超我意识的主体存在。写到这里,我才能真正理解,高维主体对自己意味着什么?所以,我有时说自己是一个高维主体,有时又说自己不是一个高维主体,指的并不是同一个。
我最近常和人说一句话,一念不觉,即是无明。即使我确立了自己的高维主体,也可能在一念之间陷入无明。聪明一世,糊涂一时,是很通俗的说法。所以,从多视角看同一事物, 是非常必要的。
那么,高维主体,还有什么视角,可以确认呢?弗洛伊德的三我论,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。本我、自我、超我,作为人格主体,对应着本能、智能、超(智)能的范畴;也对应着无意识、有(自身)意识、自我意识的状态。
所以,超我作为主体,具有的自我意识;那么,超我意识,意味着更高的主体,就是佛的境界了。这里,需要说明一下,这只是我个人的感知,并不意味着佛的意识。感知,具有一个最大的优点,就是可以超越自身的有限,探索未知的无限。
人可以在已知的世界中生活,也可以在未知的世界中探索。这是人有意识,不同以往的地方,也是感知最有魅力之处。试想一下,如果人类不感知,怎么会积累知识?没有知识,不就是无知吗?
那么,知识的本质,或者起源是什么?显然,这里可以有一个确定的答案,那就是知识,本质于意识,来自于意识的感知。基于此,知识图谱的逻辑架构,是很清晰的。而且,创建知识的思维,也会成为思维图谱,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↓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