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,是什么?
胡适的一句话,可以很好地诠释,那就是“由自”。这是中国文化中,唯一将人有意识的视角,转向内在的说明。当然,这不是胡适在中国文化中熏陶的结果,而是美国杜威自由主义的反思。自由,是人有意识的共有,是不分国家,或者东西方的。但文化,在无意识的传递中,形成了差异,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格局。
古希腊,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。西方哲学史,如果没有了古希腊的源头,估计也难以成就什么。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,对于希腊人启示,有很大的自由度。或者,海洋——岛屿文明,本来就比江河——流域文明,更加地开放。其中的思维,有着什么样的主线,又描绘着什么样的图谱?
这需要意识,需要人突破自己有意识的局限,从既有的坑中跳出来。类似坑的比喻,还有柏拉图的洞穴理论。居住在洞穴中的囚徒,看着从外在世界投影到洞壁上的图象,会认为那是真实的。反而走出洞穴,或者直接看外在的世界,会感到不真实。当然,这只是比喻,而且有不同的解释版本。
洞穴,是一个很有内涵的隐喻,就象是人在脑中,透过眼睛看世界。有意思的是,眼睛看到的东西,也是投射到视觉皮层的。可以说,人是无法直接看世界的,只能透过眼睛转换的信息,形成视觉。所以,人有的意识,就象是在洞穴中,看着洞壁上的投影。只是,什么才是真实的?
人看到的物体,到了量子层级,已经基本是中空的。可是,为什么人的眼睛看到的,会是实在的呢?其实,这还是一个界的问题,就是人的眼睛是有局限的。红外线,或者紫外线,就是一个自然的界,让人看到的只是部分而已。而且,人意识到自己看到的,并不是眼睛看到的,而是脑的电信号,或者别的什么?
所以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前五识,作为感官,本身就是有局限的。这样的局限,同样存在于第六意识,甚至第七末那识,第八阿赖耶识;至于第九多一心识,和第十一一心识已经不是人有意识可以触及的。
人有意识,本身就是一个洞穴;因为人意识到的,几乎都是投影而已。心理学上有一个投射理论,就是人看到的一切,都是自己想要看到的。所以,洞穴是一个隐喻,一个有很多层面的隐喻。这有点象俄罗斯套娃,一层一层,无穷无尽。不过对于人来说,总是有限的;因为最小的套娃,不可能无限地小。
以此而论,思维图谱,就有了另一个维度,叫层级。坑,是思维线上的节点,是第一个维度。思维线,是一个意念相续的过程,所以倾向于念思维。洞穴,不同于坑,在于投影的象,倾向于象思维。这并不是很确定,还需要一个过程,才能界定清楚。
界定,是意识研究的一个方面,就是要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,从无到有地切分。这就象是一个平面,基于一个中心,画一个十字坐标系,就会形成一个四象限的体系。这不是感官世界的存在,而是人有意识的界定。所以,几何或者数学,在某种意义上,也是一种投影,也是在一个洞穴之中。
同理,不同学科,都可以看作一个洞穴,以不同的象征方式,呈现世界。比如物理学,是基于物视角的,显然不同于生理学,或者心理学。不同学科的专业度,就象是深挖洞穴;而跨学科,就象是跨界不同的洞穴。
洞穴,相比于坑,可能更具有主动性,或者更形象化。当然,坑也是可以主动挖的,而洞穴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。所以,比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,往往会让传递的思维,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。那么,洞穴本身,作为一个隐喻,也是一个洞穴。人要自由,也要象从坑中跳出来一样,从洞穴中走出来。
怎么从洞穴中走出来,是一个问题。其中的关键,就是要了解洞穴,是什么样的结构。最简单的方式,就是回头,找到投影的来处。也就是说,不要停留于表象,而是要追求本质的存在。
什么是本质的存在?比如世界,并不是一个实在的概念,而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的观念。宇宙,也是如此,是一种时空观。以康德的观点,空间是外在感觉的形式,时间是内在感觉的形式。所以,本质的存在,其实不是感官视角的存在,而是非感官的存在。这是古希腊人巴门尼德的观点,是非存在的存在,就是存在论的本质。
存在论,是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论题。存在论,是一个对象或者对象化的视角,反过来有一个主体视角,就是本体论。存在论,及其存在主义,研究的并不是感官的存在,而是非感官的存在,或者就是意识的存在。包括现象学,以及结构——解构——重构主义,都指向一个终极的存在,就是意识。
因此,走出洞穴,最终极的方式,就是回到意识的本质存在。因为洞穴,或者坑,都不过是意识的一种意象而已。这样的意象,有着内在的隐喻,可以让人看到洞壁上的投影;但不能让人看到洞穴外的世界,或者本质的存在。
回到意识的本质存在,就是回到自己,回到意识的自己,那最本质的存在中。这非常地抽象,以至于洞穴的意象,也开始解体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