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思 维 图 谱 ——太有意思了》\ 第22篇 思维图谱 ↓  

2018-01-27 10:32:53|  分类: 思维图谱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我在写这一本书之前,对于思维图谱的理解,是基于知识图谱,还有就是DNA测序。所谓的图谱,对于意识研究来说,只是一种表现形式,并不是抽象界的本质论述。但我写到这里,有了对思维图谱,更本质的理解。

首先一点,思维图谱,是意识从虚无视角,或者抽象界,到现象界之间,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。简单地说,就是一个地图功能。对于一个未知世界来说,有地图和没有地图,显然是有很大的不同的。

其次,思维图谱,是人从现实生活超越,跳出具体的人和事,或者从现象界进入抽象界,一个必要的逻辑条件。不然,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,是很难进入抽象界的。除非一个人被现实打击到痛苦不堪,人是不会主动进抽象界的。

这两点,是不是足够支撑,思维图谱的存在性。如果不够,那就再加一条,解决每一个人的具体问题。如果还不够,就再加一条,思维共享。人有时注意不到自己,但很关注其他人想什么,很奇怪的人性。

其实,我也不太想说,思维图谱,有多么地重要。因为不管我说什么,但凡有点主意的人,都是不会轻易相信的。而那些轻易相信你的,往往也很难深入理解什么。所以,我还是从我自己出发,讲讲自己对于思维图谱的理解。

思维图谱,对于我来说,现在就是一本书。我在其中的写的,你会读到,是一个意识的传递过程。我写的,和你读的,是同样的文字;但因为你和我的视角不同,意识到的是不同的内容,或者不同的解读。

这其中的基点,是同样的文字对象。所不同的是,你和我作为意识的主体。其实,你和我的意识主体,也有很大的共同。只不过,人意识到的,或者引起人注意的,往往是差异化的不同。

求同存异,是为了共同的;而标新立异,是为了不同的。这是一种思维的倾向,是意识的主体,对象的需求是什么,引发什么内在的动机。这有点复杂,是因为写作,有时是一种发散状态。

比如,思维导图,就是一种发散状态,可以想象力,联想成一个图式。为什么是图式,而不是图谱?因为思维导图,具有的树状结构,而不是逻辑体系。最基本的逻辑,就是树状结构;但体系,必然有独立的,抽象的,数学模型。

这就象是一个生命体,是有数学模型的,只不过人无法参透。因为生命体,不是人设计的,而是神的创意。所以,思维图谱,必然基于一个逻辑体系,而且具有一种自洽性。那么,什么叫自洽性?

自洽性,就是一个体系,可以自我存在,并复制。抽象的说法,是一个体系的存在性,证明其内在的逻辑性,反之亦然。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,就是自圆其说。但这只是其中一种自洽性,就是自证说法。

一个体系,本身就包含自洽性。因为体系,就是一个界,一个自成的系统。比如科学,就是一个体系,所以可以叫科学界。这一个界,有一个通用的逻辑,就是假设数学模型,加实验验证,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。

比如数学,假设数是世界的本质,就象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。基于数字的数列、矩阵等模型,进行推演,形成不同的数学模型,比如速度公式。这显然是可以实验的方式,加以证明的。依此类推,数学就成了一门学科,或者一个独立的系统。

但这其中是有漏洞的,因为数字,只是一个象征符号;而且,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,作为逻辑会让1到2的推演,无法成立。这样的话,数学这一座大厦,就轰然倒塌了。不过,绝大多数人,可以忽略这一个漏洞。

因为意识,在实现中有一个特质,就是不求甚解。两片树叶,在某种程度上,是看不出有什么分别的;而且,其内在的生长,具有同一个逻辑。所以,数可以不存在序列,但并不妨碍,数列可以表达一种逻辑。

但逻辑是看不见的,不象树叶,那么直观。但数字,尽管是抽象的,但也是直观的。这其中有一个基本的逻辑,就是可见性,或者可视化。一个最基本的逻辑,内在的本质,就是意念相续。

意念相续,就象是一个数列,无数无量。意念相续,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逻辑,就是数列的基本排序法则。基于此,可以构建各个层级的数学模型,比如三段论。如果有未知的意念介入,会出现问题,就象是方程式。

其实,这些都是思维,来自于意念相续的推演。不同的思维,都来自于同一个逻辑体系,就是意识。所以,思维就是意识之维,就是意念相续的时空。思维图谱,就是那一个同一的逻辑体系。

我是一个有意识的人,必然意念相续,会形成思维路径。意识有一个共同的体系,就是思维图谱,我的思维,就可以呈现在其中。我可以思维图谱,了解自己的思维,不论是即时的,还是历史的。你,他或她,只要有意识,也可以了解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4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