↓
什么是外道,什么又是内观?其实,这只是一种说法,就象是内外门。外道,是相对于内观的,是外向追求真理的通道。这没有什么不对,正如科学研究世界一样。但对于自觉而言,需要内向观察自己,才是正道。
所以,在佛的语境中,有时会觉得外道,好象有点邪门歪道的意思。但其实,旁门左道,也是可以成佛的。只不过,不同的门道,最终都必然内外合一。对于罗汉而言,自觉当然是内观优先;而对于菩萨而言,觉他是否外道优先?
菩萨,相对罗汉四果,也有自己的层级,就是十地。《解深密经》,是一部神奇的佛经,当然所有的佛经都很神奇。真的不确定,古人是怎么写出这样的经典?这可以说是佛的说法,但毕竟是在人世间的文字,如何表达出来?
我记得自己设计一图一表时,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。当时,会觉得很自然,就是要去画一个结构,表达人类文明中关于意识的概念。在老家的院落中,看见窗棂中的格式,竟然觉得那就是一种意识的窗格。
现在看来,人只要沉浸在意识流中,就会看见意识最原始的意象。沉浸越深,看到的越抽象,也越本质。而且,最本质的,一定是接近虚无层面的,是最简单的逻辑框架。但简单,是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,才可以看见。
菩萨十地,和罗汉四果一样,也一定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,才呈现了简单的逻辑。其实,菩萨十地,也有一种四分法,就是四种清净。其中乐清净入第一地,戒清净入第二地,心清净入第三地,慧清净转入修空深密,从第四地向后,直至佛地。
所以,菩萨十地,都有关于清净。什么叫清净?就是向佛咨问的观自在菩萨之名,通俗地说就是观世音。为什么观世音,又叫观自在呢?这就象是理解世界,和了解自己,其实是一体两面的。
菩萨,在行入胜解地,也就是佛地,依据十地之法修行。第一地,是心喜地,是指得到了从未得到的出世心,生喜悦之心。这有点象罗汉的入流,只不过一个是出,一个是入。出的是世,入得是意识流。
第二地,是离分地,是指远离一切污垢,以及犯戒的东西。这一点,对于罗汉来说,就是往返的来由。因为无法真正地远离污垢,也就无法真正地入流。所有,有时戒也是必要的,但不是必然的。
第三地,是发光地,是指依据纯粹意识世界的光,保持自我意识或者清醒。这类似于戒、定、慧中的定,也类似于罗汉的不还。所以,不同的佛经,不同的佛说,都是佛在以不同的视角,讲述同一真理。
第四地,是火焰地,是指以智慧的火焰,烧掉人世间的诸烦恼。这一点和罗汉不同,菩萨是要修空的,是要化烦恼为菩提。当然,罗汉的出离,是一种更决绝的斩断。那对于自觉可以,但不可以觉他。
第五地,是难在地,是指化烦恼为菩提,或者烦恼即菩提,是一个艰难的过程。但正是因为艰难,方能得自在感。所以,菩萨并不是真正的出世,而是在世修行。这一点,显然是要难很多。
第六地,是直觉地,是指直接观察众生的各种修行,转化为自我意识。这象由人及己,是一种慈悲心。或者,用现代的概念,就是同情心,和同理心。这是一个人有菩萨心肠,最基本的素养。
第七地,是无相地,是指意识到意念相续,可以直达清净地。这是一个自我意识的过程,也是一个自我证悟的因果。意念相续,就是一个因果链条;当直觉可以将自己的心念,链接到纯粹的意识世界,就是可以瞬间转念,而且是直入清净。
第八地,是不动地,是指不再为名相所困扰,因为无相可以止念不观。无相,不仅是无象,也无念,关键是无功用了。人往往难以分离的念,还是得失。一切都无相,也无功用,自然就清净了。
第九地,是自由地,是指一切说法,都是自在说法。这一点,可以说明观世音,为什么要成为观自在。这是因为观自在,不仅是观自己的存在,而且一切的观点都基于自己的存在。也就是说,自证真理,就是自性。
第十地,是如意地,是指身体如虚空,法身如星云,一切都成为了意识。这对于一个人来说,是非常难的。因为感官世界,最终的链接,就是自己的身体。所以,法身替代身体,可能是一种意识上的通道。
当到达第十地之后,尤其超越了自己的身体,也就永断了烦恼因果,也消除了心智障碍。没有什么执着,也没有什么结界,一切所知都是无上正等正觉了。这就进入了佛地,也可以说是第十一地。
写到这里,相比之前翻译佛经时,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意识就是这样,你越是关注它,它就提升地越快。这不是一种逐步升级的过程,而是一种同步式的跳级。因为意识流,比自己的意识,要自由得多。关键在于,怎么自由?可以说,罗汉四果,和菩萨十地,就是自由的两个非常好的参考系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