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意识研究和项目孵化的进展,『美廊』需要一个建筑蓝图了。
这有点画饼的味道,但为了让愿意参与其中的人,看见并看清楚,也是必要的。
我可以看见,但也有一个看清楚的过程,真的是需要时间。
愿意参与者,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,我要做的就是让这一个过程简化。
第一,美廊是什么?
美廊是一个意识的通道,如果比喻为建筑,就是一个通向心灵的快捷通道。
或者,美廊的建筑,是一个最高楼座,通向生命的深层体验,或者超验。
比喻是有限的,或者矛盾的,因为降维就意味着失真。
所以,穿过美廊这样的一个通道,或者长廊,去看未来的图景。
这是一个光世界,在蔚蓝的海边,是一个没有阴影的心灵时空。
抑或,登上美廊这样的一个最高楼座,看得更远,看得更清晰。
这是一个生命的视角,现实中的一切,会是自由和自然的和谐。
这是意象吗?
是的,但是可以实现,因为它已经和现实建立了通道,并播种开始生长。
比如心灵,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,通过美廊,这一个世界将呈现出来。
比如生命,无处不在锁链中,经由美廊,所有的锁链都会消解,让人自由。
举一个例子,比如教育,已经花费了一个人太多的时间,而且是最美好的一段。
为什么教育,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,而不是自由的,美好的一件事情?
其中的关键,就是人有意识的方式,越来越不适应意识时代的来临。
人需要进化自己的意识,从有意识向自我意识进阶,直通知识的起源。
第二,什么是意识时代?
最直接的证据,就是意识,越来越成为人类绕不过的,看不见的存在。
意识的外显存在,脑已经成为人类,最重要的研究对象。
人工智能,已经不断地替代人类,倒逼人类进化自身的意识。
这是趋势,会非常地快。
比如BB机,在手机出现的那一刻,即刻消失了。
智能手机,仿佛在一夜时间,成为每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知识,也会有那一个时刻,不再是教育的必然内容。
这一切现象的背后,是什么?
就是意识,已经到了一个快速进化的阶段。
看看现在的小孩,从小接受的信息,已经和身为父母的一代大不相同。
其中最大的改变,就是接受信息的方式,也就是意识的通道完全不同了。
知识,作为信息的一部分,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缺资源。
学校,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核心机构,也会改变其内在的本质。
基于意识,人类命运共同体,最初的形式,应该就是知识库。
作为意识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,就是一切的知识共享,然后是思维共享。
知识共享,比较好理解,但思维怎么共享?
思维,就是意识的个人化信息,是和知识匹配的自主学习快捷通道。
人脑中直接预装知识库,是不人道的,是反人性的。
那最好的,或者唯一的方式,就是人有意识地进化。
这个趋势,会有多快,怎么判断?
最基本的就是人,是不是越来越不适应,安全感越来越少。
作为人性的部分,情感越来越脆弱,健康问题越来越复杂。
最重要的指标,就是自己,越来也困惑,越来也不知道要去向哪里?
第三,怎么办?
只有两种办法,一种就是等着直到生命结束,一种就是进化开始提升意识。
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最好方法,就是进化其中的内核,即意识。
情感,或者人文精神,就是人工智能最难以取代的外在形式。
第四,怎么进化?
首先判断意识在哪里,然后是怎么提升,最后是自我成长。
意识,就是每一个人的自己,看见自己,就是自我成长最基本的条件。
中间的提升过程,就是找到一个关于意识的通道,和更多的人共同成长。
第五,美廊,是一个选项。
美廊,意识研究的进展,是前瞻性的,而且以工具化的方式,进入现实生活。
看见自己,如果没有一个工具(意识的镜子),是很难做到的。
即使看见自己,如何提升自己的意识,也是一个难题。
所以,意识信息编码系统,比如知识编码,是意识提升的具体的解决方案。
知识编码,不是解决知识的问题,而是提升意识的效率。
知识不是学来的,已经成为教育前沿的视野,必然会成为共识。
最终的解决方案,必然是意识,即使认知研究的元认知,也必然链接意识。
第六,理解,是选择的最基本条件。
意识,每一个人都有,而且都自成一套系统。
关注意识,了解意识,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方式。
但要真正理解意识,必然进入同一个意识通道,美廊是其中一个名字。
第七,美廊的项目进展情况。
以建筑学的设计理念,美廊已经具备基本框架,施工图也已经论证完成。
以项目孵化的通道而论,内核技术,应用方法,产品思路,已经基本贯通。
以人才或者资本视角,对接接口,正在逐步形成。
第八,参与美廊项目的基本条件?
首先是意愿,需要建立在理解美廊,要做什么的基础上。
其次是面对,一个人必须面对自己的意识,尤其是阴暗面。
最后是内驱,需要自主确认自己的位置,发挥自己的优势,自我成长。
第九,具体要做什么?
这是一个理解美廊,反过来了解自己的过程。
当一个人理解了美廊,了解了自己,就会找到自己能做的,并能做好的角色。
美廊的成就,就是让每一个参与者,成就自己的事业。
第十,美廊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?
三个特征,其一是内核技术平台,其二是合伙人公司,其三是任何地方工作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