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意识+人》\ 第七篇 对象与对象化(8)  

2016-02-28 21:34:41|  分类: 《意识+人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第七篇 对象与对象化(8)

上一篇,我自己作为意识的主体,已经在四象限中,有了意象上的关系。但这只能说是一种既有的呈现,而不是自己的自由。自己与关系,也是象限关系,是第四象限和第二象限的关系。这样的关系,因为象限关系的虚映射,很难链接。这就象一个人的念,要以质的方式,驱动物质世界,这是很难的;试想一下,转一下念,有时都很难,更不用说意念动物。这已经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,或特异功能。但动物这一个词,好象有点别的意思。动物作为一个名字,是生物的一个种属;而作为一个动宾结构,是驱动物体。更有意思的是,人其实也是一种动物,而且确实可以驱动物体。

人怎么可以驱动物体呢?因为人就是一个物体,人每天驱动着自己的肉体,做这做那,难道不是意念动物吗?这可以说是一种诡辩,因为这不是特异功能。当然,这是概念的歧义性问题,但也是意念驱动的问题。动物之所以能动,也是一种意念。人有意识,动物也有意识;所以,人有意识的概念,需要界定,那就是有自身意识。这和大脑中发现的镜像神经元有关,自身意识的一个标志,就是人可以在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。这要说明什么呢?就是意识,作为意念的主体,可以驱动物体;但需要一个链接,一个镜像的关系。这样的镜像关系,也是机器向人工智能转变的关键。这里为什么要说这些呢?因为自己与关系也是映射的,而且还有一种映射,就是对象与对象化之间的。

自己与关系的映射,是念与质之间的;而对象与对象化的映射,是象与物之间的。这有点抽象,也不好理解。为什么物、质、象、念之间的关系,非要转换为自己与关系、对象与对象化的映射。这是因为物、质、象、念是对象化的关系,而不是主体性的关系。这也是上一篇,要将一表每一个区域,和主体的自己结合的原由。此外,物、质、象、念还需要有一个映射转换,那就是身、心、灵、意。这其中的一一对应关系是,物和身、质和灵、象和心、念和意。那又为什么不按同一个次序说明呢?因为不同的视角,又不同的维度,有不同的分度。这就象是同一个字,在不同词中的用法一样。那么对象与对象化的映射,和自己与关系的映射,有什么不同呢?

对象与对象化,是基于主体的;而自己与关系,是确立主体的。这就象意识分离论,必须先分离出意识,才能意识到意识的存在。如果这样的比拟太抽象,那就换一个具象点的。那就是一个人要了解自己,必须先发现自己,或看见自己。这是一个条件设定的问题,其中的条件,可以设定,也可以设定。条件的设定,是因为要确定的路径;条件的不设定,是因为模糊状态中,也有特定的路径。这都很抽象,但有一点必须了解,那就是主体,只有成为对象,或者对象化,才能形成反回结构。这是自我意识,必然的一个条件设定;因为没有反回结构,自我意识就无法达成。这就象是一个人没有一面物质的镜子,就难以看到自己的样子,更无法了解自己的样子。

了解自己,就是了解意识,这一个人的主体。这一点,对于一个人而言,是进阶于一个意识人的关键。了解自己,没有意识的概念也可以,但没有意识,是不可能的。这一本书,没有也可以;因为这一本书,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。但是,这一本书如果有本质的内容,那这一本书就有存在的意义。每一个人的自己,也是如此。每一个人的自己,都有其存在的意义;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意识的存在体,就是一种意识的实现。 这有点绕,不如意象,那么直观;但意象,只有在解析之后,才可以了解其中的意念。这已经超出了这一篇的范围,但对于了解意识,及至了解自己,都有意义。

这一篇,基于意识的主体,或者人有意识的自己,将作为对象,并对象化。主体的对象,就是自己;这和自己作为主体,是同一个概念,但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。自己作为主体,是此岸;而自己作为对象,就成了彼岸。这只是一个比喻,因为此岸或者彼岸,还有别的意思。所以,一个比喻不要深究,仅仅理解其相关的一层,就可以了。比如说一个人脸蛋,象苹果一样;如果非要说,苹果怎么能成为脸蛋,那就没法说话了。比喻本身,就是一个近似的比拟;这也是象,远远不如念精确的原由。但也不要认为,念就是精确的;因为概念,都需要界定。而界定,也有意识的局限;除非一个人,可以通达意识的境界。所以,自己既可以作为主体,也可以作为对象,也是概念的界定。

对象,基于意识分离论,就是自己。这是一个对象化的自己,而不是主体性的自己。或者,自己作为主体,向作为对象的转换,就是对象化的过程。而对象,作为象的对象化,就是物。这就是第三象限,向第一象限的反回。其中的概念,在不同的条件设定中,会出现偏离,需要注意。对象与对象化,更是比较纠结;但不得不说,这是一个对比的好方法。对象,可以说是一个名词,而对象化则是一个名词动词化,或者动词。这只能是我的理解,并不一定完全符合通用语法。但有一点可以确认,那就是这是基于意识的,基于自己的说法。对象与对象化,相比于自己与关系,将更加地现实。这是因为第一、三象限,相比第二、四象限,更倾向于现象。这也是这一篇,在一图流程中,从上一篇的(7)转换到(8)的原由。

对象与对象化,作为一篇怎么写,我还没有什么头绪?这里没有说思路,而是头绪,就是一种相对上一篇的改变。这是一种从意识界,不断向现实界的演化。这很难分清楚,因为意识界和现实界,并没有确切的分界。人就是一个中介,就跨界着意识和现实。我自己,作为一个意识的存在体,是意识界的;但我自己,作为一个对象,就很难确定是现实界的,还是意识界的。因为我自己,都可能是人,而漂移到现实界。但人一定是现实界吗?所以,作为读者的你,只能是基于自己界定了。如果不了解自己,那就需要将自己,作为一个对象,甚至于对象化为一种感官的存在物。这就是这一篇,将要更现实的理由。当然,这一篇还是会有和一表的所有字母对话,而意象将情境设定于现实。相对于上一篇的物、质、象、念,这一篇将以身、心、灵、意分象限,呈现自己作为对象的意象。那么,意识的现实画面,即将一幅一幅展开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0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