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识,作为人的主体,隐约不见;直接导致人有意识的缺失,进而导致人的主体缺失。对于中国文化而言,尤其如此;因为华夏文明的自然启蒙,倾向于无神论和唯物(质)主义,失去了对意识的注意。对于西方文化而言,由于古希腊文明的自由精神,以及有神论和唯心主义的倾向,可以关注于意识相关的灵魂、思想等。但显然,现代科技的进步,也让西方文化包含哲学,失去了意识的主体性。存在主义之后,现象学的结构——解构——重构,已经不再是主体性的,而成为对象化的符号域。当然,这对于人工智能而言,是一个必要的过程;因为只有解构人的存在,才可能发现其中的结构。问题仅仅在于,人有意识,仍然注意不到意识;即若意识研究,已经成为最后的一个未知领域,意识仍然不能确定于人的主体。
知识,作为人有意识的认知,已经具有了相当的体系。这也是一个人要从幼稚园开始,经历小、中、大学,不断学习的原由。大学的专业,象征着学科体系的庞杂,知识的卷轶浩繁。对于一个中国古人而言的才高八斗和学富五车,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,简直可以说是不学无术。一个U盘的容量,已经超出了一个小图书馆;而云端的容量,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图书馆。也许,互联网的媒介,还没有图书馆的检索目录完善;但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,因为分享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。知识,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;但关于人有的意识的知识,却仍然支离破碎,连一个问题都不算。这是为什么?知识的本质,难道不是意识吗?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学习太多没有用的知识,却忘记了了解自己早已拥有的意识?
人有意识的奇点,已经触发了人类文明,及其文化现象;人有意识的认知,也已经积淀了知识,及其学科的体系。知识,作为一个人类现象,却一直未能通达其本质,即意识。人有意识,可以作为一个奇点,并不仅仅于一句话;而在于其关乎于每一个人自己。假如这还不足够,我的意识,意识的我,也将我和意识挂钩;甚至于意识即自己,自己即自己,是否可以让每一个人确定自己的意识本质属性。意识是看不见,摸不着的,也可以感官确认之外的自我确认,确定其存在。意识的存在性,也可以意识本体的虚无、个体的存在、主体的自由加以理解。关于意识的对象研究,包含心理学在内的关于意识的科学,已经产生了意识的知识。对象化研究,也可以将研究者的意识,纳入意识的对象中;主体性研究,也可以直接将意识,作为研究者的主体,对象化为研究的对象。所有的这些,是否足以让意识,成为人有意识的关注?所有相关的意识,是否都有必要转化为知识,传递于教育的体系中?关于意识的知识,在教育体系的传递中,是必要的,还是必须的?
意识的知识,对于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,少之又少。对于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,意识是什么,仿佛并不是问题;就象一个人有了什么,就不再关注什么一样。但是,意识有所不同,那就是很少有人,真正地关注过意识;更不用说,作为人的主体的意识,尤其作为自己的意识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,也会有自由;会自我,也会自私;但却从为意识到,这所有的自(有),都关于意识。因为人有意识,早已有关于意识。但这从未成为一种人的有意识,而只是一种不自觉的自诩。意识,作为一个概念,也已经存在;关于意识的词条,也存在于知识的体系中。对于一个学习过辩证唯物主义的人来说,意识可能只是一个被物质决定的对象,最多有了能动性。但这仅止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,却从未和自己有什么关系?值得深思的是,一个具有意识主体的人,却让物质决定了意识;意识即若有能动性,又怎么会产生自由?本质上,唯物主义还可以注意到意识的存在;更可怕的是,唯物主义变质于唯物质主义。如此,一个人就只能深深地陷落于感官的窠臼中,无法自拔。所以,仅仅有关于意识的知识,是不够的;尤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,会让人失去仅有的能动性。唯物主义并没有什么不好,但其最大的问题,就是会沦陷于唯物质主义,身陷囹圄。所以,意识的知识,还需要关于每一个人的自己。
每一个人的自己,都是意识的存在体。这可以成为一个关于意识的知识,也可以让一个人了解自己和意识的关系。这样的意识,不再是看不见,摸不着的;但还必须经由自我意识的确认,才可以转化为人的有意识。知识,来自于人有意识的认知,其中包含感知、体验、记忆、感受的方式;作为既有的知识,也需要感知、体验、记忆、感受,才可以再次转化为意识。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,并不是难事;关键在于,一个知识的体系中,是否包含意识,而且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自己。这个世界上,应该不会有人不关心自己什么;因为一个人假如不关心自己,那就等于没有意识,就不能划入人类。这尽管听起来有一点点残酷,但人类中的大多数,并不具备了解自己,就是意识存在体的能力。这是因为这样的意识,并不来自于人有意识的奇点,而开启于自我意识的奇点。所以,意识的知识,关乎于人类的一个转折点;即人从有意识,向自我意识的进阶。但这不再是一个人类性的进阶,而是每一个人,作为人类的一个个体,必须独立完成的步骤。一个人有意识的奇点,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;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一种引导,一种外在环境的适应。而一个自我意识的奇点,不能再停留于外在的引导,而必须自我引导。这也是关于意识的知识中,一个必然的知识点。
关于意识的知识,可以有很多的知识点。但现在,还并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;因为意识研究的进展,还需要一个过程。意识学的确立,本质上也是一个积淀关于意识的知识的过程。然而,必须注意的是,关于意识的知识,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传递。或者,任何的知识,都不能停留于传递,还应该让知识回归于意识的本质,才可能成为有意识的能力。关于意识的知识,尤其如此。本章,作为《意识学》的部分,已经过半;正如关于意识的知识,也不过是其一半,另一半就是让知识回归意识的本质。所以,本章第一节,将基于意识,研究知识的本质。任何的知识(点)形成,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都有一个认知过程。这是本章第二节,所要说明的部分。第三节,智能结构,将介绍既有的知识,包含基于一图一表确立的体系。第四节,思维方式,将介绍相对于智能结构的思维分类,以及思路(意识流)的概念。最后一节,即第五节,将总结关于意识的知识,并确立一个基本的体系。
关于意识的知识体系,在本书中,只是一个基本的脉络。因为意识研究的进展,还不足以构架一个完整的体系;而且,意识的映射性,也将导致意识的知识,是一个无限全息的过程。尤其,意识学的确立,还正在进程中。而且,意识学的确立,也并不主旨于意识的知识;何况,所有关于意识的知识,只有成为人有的意识,才是真正的关于意识的知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