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意识学》\ 第七章 应用研究 \ 第四节 身心灵意一体  

2015-02-11 11:20:58|  分类: 《意识学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第四节 身心灵意一体

身、心、灵、意,是基于意识的象限论,四分而成的结构。象限论,基于映射论;而映射论,基于意识本体论。意识,作为虚无的存在,是一个界面;这一个界面可以二分为物质和意识,然后四分为物、质、象、念,分别处于第一、二、三、四象限。身、心、灵、意的顺序和物、质、象、念有所不同;在于象限第一身、第三心、第二灵、第四意。身和心,是基于物质的物和意识的象之间的实映射;而灵和意,是基于物质的质和意识的念之间的虚映射。这就象一个“?”,却本质于一个不同于十字坐标系的,一个十字架。这一个十字架,很难确定与基督教的关系,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。而且,这看似平面的十字架,本质上是一个沙漏结构。这一点,只能基于意识研究的进展,才可以进一步地确认。这里要说明的是,万相归一(All truth is one)。只是,在合一前,必须先分离。对于意识研究及其应用研究而言,意识分离论,就是最基本的视角,也是一个最快捷的思路。

意识分离论,已经阐述于美廊2004作品《意识之舞》;其主旨于人有意识的视角,如何确认意识的存在。这可以从人脑分离开始,到意识分离结束。也就是说,人有意识的象征,就是脑的发展。这显然是科学已经确认的,脑在人体中所占比重决定的。但是,在脑的结构中,并不存在一个关于意识的东西;即若脑研究,已经进展到分子层级,仍然无法确定意识的存在。所以,意识的存在,是否并不是一种感官确认的存在,而是一种自我确认的存在。对于感官而言,意识是一种如巴门尼德所说的,非存在的存在;也是一种康德在休谟的怀疑论中,所触及的虚无。只是,尼采在虚无主义中宣称“上帝死了”,然后他自己也疯了;这让人意识到一丝丝恐惧,因为人有意识却只有虚无。意识分离论,就是要分离所有的存在,接近于意识本质的原始虚无。本质上,只要一个人活着,就不可能进入虚无,所以人只能具有接近虚无的视角。不过,从意识作为人的自己而言,回到自己的本质,就是回归于虚无。无论人是否可以真正进入虚无,但有一点可以确认,就是人总可以到达存在和虚无的边界。当然,这样的虚无,已经不是本质的虚无,而是相对的虚无。不管怎样,这就是意识分离论,让人要意识到的虚无;基于此,人有意识才可以从无到有,了解自己,并理解世界。

了解自己,对于意识而言,是一个自我意识的过程。基于意识分离论,人可以逐步进入自己的心灵;而基于I门,将可以深入于心灵的视界。如此,人有意识的心灵视界,就可以映照整个世界,并逐步理解世界的存在。所以,可以做到这一点,并不在于存在,而恰恰在于虚无。这对于人而言,就是一种空灵,或者灵性;只不过,这样的灵性,并不是天赋的,而是有意识地推演的。灵,可以说就是基于虚无,对于世界本质的感知;因为人有而意识虚无,所以是灵是一个有边界的虚无,称之为空。这就象是一个透明的空杯子,可以盛水;所以,空灵就是一个空杯效应。这里的描述,既是一种灵感,又是一种意念,就达成了灵和意的映射关系。正如了解自己和理解世界是一体两面一样,灵和意也是一个相对而出的映射关系。只是,这样的关系,并不总是存在;而是需要人有意识,并基于自我意识加以确立。相比之下,物和象的关系,却总是可以成立的;除非象,不是来自于感官,而是来自于意念。

物,是一个确定的存在,具有形式和实体,可以感官确认。这一点,是所有存在的基础,也是所有不存在的障碍。正如量子物理所揭示的,感官所见的存在,已经并不存在;人有意识,也需要自我确认,什么才是真正的存在。象,作为一个原始的物的映射,具有存在性。这就象是一个人,在一面物质的镜子中,必然有一个人像一样。但是,当一个像的存在,已经分离了原始的物时,就不再只是一个印象,而成为人有意识的记忆。正如物的存在,有感官确认的,也可以体验经验的;象的存在,也有第一印象(短时记忆),和印象加深的记忆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象,并不来自于感官,或者体验;而来自于意念,即意象。这样的意象,在心理学中具有联想的特征;也具有想象的特征,直接于念的映射。正如休谟所说,印象和观念之间,总是存在着对应关系。这一个关系,是认知理论,必然触及的一个知识(理智)的起源。物和象的关系,相比于灵和意的关系,要真实得多;但象一旦映射于念,真实感就不同以往。这也是人和所有生物不同之处,就在于意象,具有了意识自由的属性。所以,对于人而言,物和象的关系,就成为了身和心的关系。

身和心的关系,是基于意识研究的应用研究,其中的一个重点。心身一体的疾病,已经非常之普遍。心理学,作为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,也正是基于此,才具有了发展的原动力。但是,因为心理学,难以确认意识的存在性,也无法突破诸如自闭状态、神经症状等不明原因的机理。其中的关键,就在于身和心的关系,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;而另一个维度,灵和意,并不清晰。正如意识研究,在科学的方式之外,也需要灵性参与;身和心的关系,也只有基于灵和意的关系,才可以明晰。但这之前,必须分别界定身、心、灵、意,就若生理学、心理学、灵魂学、意识学所触及的研究领域那样。其中的主体,正如物、质、象、念中的念,和身、心、灵、意中的意一样,都在于意识的本体。也就是说,基于意识的象限论,第四象限是人有意识的主体;只有基于这一个主体,以主体性研究,才可以找到本质的意识。这一个本质,就是人有意识的自己;也是万法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种子,即自我意识。基于自我意识,一个人的身、心、灵、意,可以学科化的研究,再一次一体化。意识学,作为一门意识研究的学科,就是其中的主体;而相关的学科,都将成为意识研究之后,应用研究的部分。其中,身心灵意一体,就是所有应用研究的核心。

身心灵意一体,作为一个概念,还需要进一步的界定。这也是意识学,从意识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进展中,一个基本的界面。身心灵意一体的研究,相对于脑研究,在于人的体系性。基于此,人有意识的自由,可以自我意识,进行自体更新。这对于一个人的健康,以及生活品质,无疑是很有价值的。此外,基于灵和意的映射关系,可以让意识直达物质的本质,从而开启灵性科技之门。相关的人工智能,也可以升级为人工意能,反过来推动人有意识向自我意识的提升。当然,其中的意识研究,仍然是一个核心;尤其意识信息编码系统,对于所有应用研究而言,都是一个基于。身心灵意一体,作为一个外化的体系,可以将意识信息编码系统,更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生活。身心灵意一体,相比于脑研究,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应用研究项目;而是一系列,基于应用目标整合的,相互关联的研究项目。身、心、灵、意的不同侧重,都会孵化相应的应用研究项目。这是身心灵意一体化,相对脑研究,具有的拓展性;也将拓展意识学,基于意识研究的应用研究方向。意识学,作为一门意识研究的学科,将以主体的对象化研究,拓展学科化应用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10)| 评论(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