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,对于每一个人来说,都有感觉;但美是什么,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。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形,正如人有意识,却不了解意识。那么,这是否意味着美,也有关于意识?假如人没有意识,是否会有美的感觉?大自然的美,又来自于哪里?美学,作为一门学科,研究美的本质,及其意义,是否会有结果?美学,究竟是什么?假如美,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,美学又基于什么设立为一门学科?美学(Aesthetic)一词,来自于希腊语aethssis(对感官的感受),由德国人鲍姆加登提出;他认为美学应该是,一门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。这基于人的心理活动有知、情、意三部分,其中知有理性认识的逻辑学,而意有伦理学,研究情感的感性认识就成为了感性学。经由中文翻译,感性学又成了美学。显然,这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过程,因为情感并不等同于感性;而意志也可能并不是伦理,而可能是意识。至于鲍姆加登的本意是什么,只有他自己才可以确认。
美学,自鲍姆加登作为学科设立以来,并未有什么特别的进展。不管美学是感性的学科,还是美的艺术的哲学,都并不独立。因为美学的核心,美依然象意识一样,飘忽着;美的本质,更是忽隐忽现。艺术相对于美学,反而有其自由之处,可以触及意识的本质。美学,作为一门艺术的哲学,是一种审美;而作为一门感性的学科,是一种创作。其中的差异,在于美学的对象,是美的对象,还是创造美的主体。作为审美的美学,已经不单是一个感性的过程,而是一种理性的分析;当然,其中仍然有感性的部分,尤其是对于美的直觉判断。作为艺术的创作,美学也具有理性的思维;但本质上,艺术创作本身的灵感,是一个感性的过程,甚至是一个灵(感)性的迸发。所以,美学作为一门感性的学科,并不完全独立;其中的关键,在于学科本身,就是一个更倾向于理性的范畴。那么,美学的本质,究竟是什么呢?
美学的本质,可以基于感性,但并不是感性,而是意识。因为美的本质,就是人有意识的自由。这已经在《意识之舞》中有所界定,阅读本节可以参考一下。自由,是美的本源;而崇高,作为自由之外的自由,是美的方向;自由与崇高的和谐,是美的感觉。这是一个基于意识,尤其是人有意识的自由,而界定的美的本质。美,正是因为意识本质的虚无,也难以有一个确切的定义。美,作为一个概念,可以形成于人有意识,就在于其自由。当一个对象,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意识上的自由时,这一个对象就具有美的第一要素;而当这一个对象,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意识上的崇高时,就具有了美的第二要素;而一个人有意识的自由,愿意切入对象所具有的自由或崇高感时,美的感觉或者美感,就成为美的第三要素。关于自由之美,崇高之美,和谐之美,都可以在《意识之舞》中阅读。这里,着重要说明的是,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设立,是否基于美的本质?
美,作为一个概念,原始于羊大为美;当然,也有说法,美字形象一个人头戴花饰。这都基于人有意识的意象,而不一定是仓颉造字时的想法。美就是这样,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感觉,是完全不同的;而美之所以美,也在于一个人有意识的自由。既然是自由,就可以基于人有意识的共同,选择不同的方向。这就象是信仰,一个人信仰神,也可以不信仰神;可以怀疑一切,也可以怀疑自己,都是一种自由。美学,作为一门关于美的学科,也应该具有美的本质,即自由。这样的自由,可以是人有意识的自由,也可以是自我意识的自由,更可以是意识原始的虚无,还可以回归无意识的自然。人有意识的自由,可以是一种美的经验;而自我意识的自由,可以获得某一种超验。美学,本质上只能具有这两种自由;因为意识原始的虚无,和无意识的自然,都不足以让人意识到美的存在。所以,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设立的基本条件,也是人有意识的奇点;而美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,就必须基于自我意识的奇点。因为人只有具有自我意识,才可以真正地意识到自由,即美的本质。
人有意识的奇点,是美可以称之为美的开始;因为只有人有意识,才可以意识到美的存在。美,作为一种存在,已经存在于意识的各个阶段,甚至于非意识的物质状态。但对于美的意识,只有人有意识的奇点之后,基于人有意识的自己,才可以具有。这就象是一个人,假如没有某种经验,就难以理解其所有的体验;美也是如此,一个人没有经验过自由的感受,就难以理解美的体验。因为美的本质,就是自由。这样的自由,不是人的自由,而是意识的自由。这也是美学,必须基于自我意识,才可以真正独立的原由。以此而论,美学作为感性的学科,也是成立的;因为基于自我意识,感性将提升为超感性,就具有了理性的体系。此外,美学也将经由自我意识,具有自我引导的方向。这也是美廊界定新哲学,于自我引导的美学的原由。
自我引导,是人有意识的自由,基于自我意识,具有自由之外的崇高方向。这样的方向,基于崇高,作为自由之外的自由;可以引导一个人,保持自己的自由,并具有自由和崇高之间和谐的美感。美学,作为一门美的学科,基于人有意识的自由,具有感性;而基于自我意识的自由,具有超感性,并转换理性,形成一个学科的体系。所以,美学是一门超感性的学科,也是一门具有超验感的学科。这一点,类似于宗教;这也正是艺术,某种意义具有宗教意味的原由。但美学,和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,美学是自由的,是主体性的;而宗教是信仰的,是对象化的。除非一个人可以成为神,或者佛,或者一个偶像,美学才会成为一种宗教。但这显然是不真实的,也是不自由的,更是不美的;一旦失去了自由,失去了美的本质,美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所以,美学作为一门美的学科,必须回归于美的本质,即意识。这也是意识学,对于意识的标志,对于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设立的意义。
意识学,作为一门意识的学科,或者科学,都直指意识,这一个人的本质。可以说,人所有的一切,都将关于意识;更何况人设立的各个学科,都必然于意识学,才可以确立其本质。美学,作为一门感性的学科,将具有超感性,协同于理性;哲学,作为一门理性的学科,将具有超理性,协同于感性;而宗教,作为一门关于神的学科,将具有灵性,接近意识的本质,即原始虚无。所以,基于意识学,美学将艺术的自由,成为自我引导的美学;哲学将以思想的自由,成为自我感受的哲学;而宗教,将以虚无视角的神学,融合于意识学。抑或,最终的意识学,将是哲学、宗教、美学的基于;也将是科学,及其技术,必然的基于。因为人有意识的奇点,不仅以自我意识,拓展内在的意识视界;而且以自我实现,拓展外在的现实世界。科学及其技术,作为人有意识的实现方式,无疑是意识学,一个必然的外设。只是,这已经是灵性科技,并不基于既有的科学;这也意味着,科学需要基于意识,作出新的界定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