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意识学》\ 第三章 学科设立 \ 第一节 学科的历史  

2015-01-15 11:21:41|  分类: 《意识学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第一节 学科的历史

学科,作为一种分类,基于人有意识的奇点,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。这样的过程,和所有的演化一样,成为历史。学科的历史,并不比意识的演化,更加清晰。即若是科学史,包含其中的每一个学科的开始,也并不一定是原始的源头。正如心理学,以冯特的实验室方式确立时,并不意味着心理学的历史,就开始于此。同样,意识学也是如此,因为学科的历史,本身也是一个意识学的历史。所以,什么是学科的历史,学科的历史又怎么展开,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。也许,相比之下,科学史的脉络,有所呈现。不过,科学的本质是什么,也关涉于意识的话,科学史也只是一个表象。所以,科学史的脉络,不得不引用哲学史;而哲学史,从爱智慧开始,也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源头。反而,关于知识的起源,或者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。

知识,作为一个概念,相比于意识,有一种确定性。可以说,知识就是人有意识,可以确信的部分。但是,不要忘了人有意识的局限,知识也因此需要不断地更新。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,要替代于哥白尼的日心说那样,所有的知识,都会更迭替代。而且,并不是每一次的替代,都意味着确定的真理;而可能只是一种理性的符合,甚至可能是一种真理的背离。不管怎样,知识都离不开人有的意识;无论科学的研究,还是学科的学习。即若一个学科的知识,是确信无疑的,一个人也不能完全有意识地学习;更何况科学的研究,还处于一种未知的探索中。可以说,学科的知识,来自于科学的研究;但科学的研究,却来自于人有意识的奇点。假如人还不能从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,可能只有本能,而不会有知识。因为对于一个无法从镜子中认出自己的人来说,知识的学习,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。所以,学科的历史,也只能基于人有意识的奇点。

人有意识的奇点,作为人从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的一个界限,确定着人从自然的无意识状态,向有意识的转变。其中的关键,在于一个人的意识演化,映射于整个人类的意识脉络。这就象人类的一个胚胎,会浓缩整个人类的进化过程那样。这对于意识研究而言,同样重要;因为研究一个人的意识,本质上可以研究整个意识的历史。问题在于,对于一个人的意识研究,是否可以通达其整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。基于映射论,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人类进化的载体,一个映射于人类进化史的全息单元。所以,意识研究的关键,就在于一个个体的人有的意识,是否可以完全地呈现。这也是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,将改变意识研究的方式;也是意识学,作为一门学科,或者科学,确立的最基本条件。所有的学科,也是如此;只不过,其它的学科的对象,并不直接于意识。也就是说,学科的历史,其中的一个分度,就是研究的对象。

对象,开始于人有意识的奇点,人可以从物质的镜子中认出的那一个自己。这里有一点需要补充,就是物质的镜子,并不一定是现代的样子。也就是说,任何一种可以让人看到自身的样子,并认出自己的介质,都可以是一面物质的镜子。比如水,可能符合一个原始人,可以发生意识转变的条件。所以,不管一面物质的镜子,是水,还是别的什么;关键在于,一个人可以镜像认出自己的奇点。这一个人可以认出的自己,就是人有意识的第一个对象。只有这一个对象,才具备一个人有意识可以研究的条件。可以说,人类所有的研究成果,都基于这样一个对象,才可以将人有的意识,转化为对象化的知识。这其中的关键,在于休谟关于印象和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。一个感官的印象,要转换为一个意识的观念,最本质的条件,就是抽象。本质的对象,恰恰就是一个抽象的结果。人在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的本质,并不是认出了自身(自己的身体),而是认出了(意识的)自己。只是,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只能局限于人的自身,而无法自我确认于意识的自己。所以,学科的历史,在人有意识的奇点之外,找到了另一个奇点,即自我意识。

自我意识,是知识的另一个决定性的条件。一个人有意识,并不足以创造知识;而只有一个人具备了自我意识,才可以经过对象的抽象,确立关于意识的知识。只不过,这样的自我意识,还未成为人的有意识。也就是说,知识的起源,并不是人有意识的奇点,而是自我意识的奇点。如此,学科的历史,就具有了两个界面;其中一个界面,是基于自我意识,将自己的意识对象化(即抽象)为知识;而另一个界面,同样基于自我意识,将对象化的知识反向转化为自己的意识。这就象是一个沙漏结构,不断地反转,不断地增加沙漏的容量,人类的知识也不断积淀。对于一个创造知识的人来说,自我意识,是必须的;因为没有自我意识,就不可能将感官的印象,转换为知识的概念。而对于一个学习知识的人来说,知识的概念,可以教育的方式,植入其意识。这就是教育的灌输、教化,甚至洗脑的路径。可以说,这并不是教育的本质,但自我意识没有确立之前,很难避免。所以,教育的本质,及引导必然回归于自我引导;而这必须基于自我意识,才可以实现。本质上,自我意识也是对象化的知识,可以再次转化为主体性的意识,一个必然的基于。所以,学科的历史,还可以找到一个界面,那就是对象化和主体性。

主体性,作为一个概念,界定于意识是人的主体。意识,只有成为一个人的主体,才具有对象化,即抽象的能力。人有意识的奇点,以自身意识,确立了一个人的主体,即自我。这样的主体,属于智能层面,可以学习知识,但不足以研究,并通达学科的历史。自我意识,作为另一个奇点,可以确立另一个人的主体,即超我。自我,相比于超我,更具有现实性;因为自我,分化于人的本能(同时分化为本我)。超我,作为另一个自我,分化于青春期,即性别的映射。可以说,超我就是人有意识,在自己的意识中确立的一面镜子。或者说,当一个人具有超我时,就不再需要一面物质的镜子,而可以自我确认自己,是一种确定性的存在。只是,这还不是人有意识的知识,而是潜在的自我意识。所以,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意识的潜力,并将对象化的知识,转化为主体性(即自己)的意识。可以说,学科的历史,就是主体性的意识转化对象化的知识,和对象化的知识转化主体性的意识,一个不断交互增长的过程。

学科的历史,在这里的描述,并未涉及具体的学科。正如知识的学习,不过是一个过程一样;学科的历史,也不过是一个意识演化的进程。了解这一点,相比于具体学科的历史,或者更为重要。如果非要整理一个具体的学科的历史时间表,那也是可以的。但这不是意识学的确立,要解决的问题;因为意识学,相比于对象化的学科,更关注于学科的主体,即人有意识的自己。这近乎一种托辞,却有着本质的意义。所以,本章对于具体学科的关注,更倾向于有关于意识的部分。所以,接下来的第二节、第三节、第四节,将分别关注理性倾向的哲学、灵性倾向的宗教、感性倾向的美学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43)| 评论(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