⑵本我
我,作为意识的存在本体,可以称之为本我;但对于人格而言,因为人有意识的奇点,本我的概念,另有含义。或者,本我在广义上,可以是本体的我,或者意识存在的本体;而在狭义上,本我只是生命本体的我。也就是说,本我是意识的生命存在,是存在之我。这一点,在人格的本我和意识的本体之间,是共同的。所不同的是,本体是纯粹的意识;而本我,是人有的意识。此外,基于人格的分化,本我的范畴,是意识的本体,分离自我、超我,及其虚无之后的部分。可以说,本我、自我、超我三个人格,是意识从原始虚无之中,分离出来的;而意识的虚无,也分离了分化为人格的部分,成为虚无范畴。这可以从一表,即意识力表的结构看到;其中绿框内为本我,红框内为自我,黄框内为超我,蓝框内为虚无,一共四个范畴。不过,这是界定,本质上我是一体的,并无严格的分界。
本我,简而言之,就是本来的我,或者我本身。但这只是一般的概念,并未经过界定。因为我作为一个概念,内涵和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总体上,我就是意识的存在;人有意识,可以自称为我,就意味着意识的存在。然而,人有意识只是一个奇点;而且,人有意识还只是一个窗口,或者一个舞台,并不能显示全部的意识。所以,一般来说,我作为一个概念的范畴,要远远小于意识。这不仅关于我的个体性,也关于人有意识的局限性。可是,人有意识又是一个奇点,一个可以让意识从虚无,确立为存在的奇点。因为假如人没有意识,意识就无法从虚无中走出,成为存在。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不存在的东西,就没有意义;即使人有意识的意义,就来自于意识。所以,人有意识是一个奇点,是意识可以意识到自身的奇点,也是意识可以意识到本身的奇点。只是,人有意识的奇点,主体是意识,但不明确;主体是我,但泛化于人。可以说,人有意识之前,有一个本我,就是意识存在的本体;人有意识之后,也有一个本我,是与自我相对分化的本我。鉴于区分,以及我的人格化,前一个本我,归于本能;而后一个本我,归于人格。也就是说,本我,作为人格,界定于人有意识之后;相对于人有意识的自我,相对分化而产生。
本我分化,基于人有意识的奇点,相对自我分化开始。在本我分化之前,本我是一种未分化状态,即本能状态。此外,本我作为人格,也会产生本能的智能提升;比如注意,属于本能的范畴,但可以注意力,具有智能的意义。在一表中,注意作为一个区域,既是本我的主体;也属于本能范畴,还具有智能的指向,即注意力。其中的关键,在于调用这个区域的主体是什么?在人有意识之前,注意即A区域和其它三个B即感觉、C感官、D印象,并无确定的分界,合为本能。人有意识之后,随着自我E感知、N体验、M记忆、J感受区域分化,A、B、C、D也分化为本我是四个部分。当人有意识的主体,可以确立于自我时,A、B、C、D就具有了智能的意义。当然,这也是一种界定,并不确定于意识的本质。
基于一表,即意识力表的界定,可以看出人有意识的奇点,其实有两个通道;其一是本我分化,其二就是自我分化。也就是说,假如我的出现,就是我门的存在;人有意识的奇点,作为人门,将打开两个我门。基于一表,AA即意念区域,是人有意识的部分;它的点亮,就是人门的打开;而它穿越界限,进入A即注意,和J即感受,则意味着两个我门的打开。由AA向A穿越的是本我之门,而由AA向J穿越的是自我之门。这两个门,在佛教的法相宗,已经以万法唯识论标志为内外门。显然,本我门是外门,而自我门是内门。也就是说,A是唯外门转,J是恒内门转,而AA处于中间状态,是内外门传。总体上,人之所以成为人,在于有意识,即点亮AA意念区域,具有思考能力。米兰·昆德拉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,有一句“人类一思考,上帝就发笑”。这是否意味着,人有意识作为一个奇点,是上帝的意志?当然,这并不重要,因为人有意识,只是穿越人门;而只有穿越我门,才可以确定人有意识的意义。
我门,对于本我而言,只是一种分化和确定。因为人有意识之前,区域性的格局,已经存在,只是并无确定的分界。这就象是一种混沌初开的样子,需要一个开天辟地的过程。同样,这也是人有意识的奇点,既有人门的界定,又有我门的意义。从一表可以看出,AA作为意念区域,显然有一个更深远的W即意志区域,加以推动。其中的原理,目前还能以界定;但大致可以确定,自由意志,是人如同神一样的精神,即神性所致。我,作为意识存在的本体,本来就通达于虚无,即未知的神之所。这意味着,我并不止于一个人,而有来自于意识原始的神性,或者佛性。本我,也并不象人有意识的想象,只是一种本能;因为人的下意识、潜意识都汇聚其中,并贯通于中间明点,进入意识原始虚无。可以说,冥想就是一种经由本我,进入虚无的方式。此外,心身一体的关键,也在于本我,及其我门。这将是美廊,未来意识研究项目之一。我门,这里还只是一种界定;它不仅关于本我,也关于自我、超我。本我之门,作为外门,已经大致了解;那自我之门,作为内门,就是接下来要了解的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