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 I 门】第四篇 意识门\㈢意识门\⑷内门  

2014-02-28 11:10:34|  分类: 《I门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内门

内门,相对于外门,是一个转折。这不同于一般的理解,也不同于一般门的概念。内门和外门,是基于门径的分离,原始于一个门;也就是说,这是一个次序,而不是一个转折。但这只是现实的门径,而不是意识门的结构。或者,这是基于玄关来说的,即外门是向外看;而内门,要转身向内看。这样的转折,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一般的概念就是反思。在一表中,AA区域的核心概念,是意念即思考;而AAJ(感受)跨入内门,即形成反思模式。所以,一般概念中的感受,本身就具有反思视角;而自我感受,则可以自我结构,分离出另一个自我。这一点,是非常重要的;因为人真正的反思,都基于另一个自我。而这另一个自我,将基于意识的原始虚无,成为超我。当一个人超我确立时,这一切才可以真正看到。这意味着第三只眼,下一节会详细说明;现在先说一下,自我。

自我的概念,在之前已经有详细的说明。这里,只是将自我的概念,基于万法唯识的门径,进一步确认。这就象是比喻,需要将意识本身的思维,以门形象化。在万法唯识中,第七识是末那识;末那,是梵文音译,有思量的意思。基于人视角,或者人有意识,却无意识的状态;思量,更象是一种感受,而不是思考。而且,感受作为一个概念,其不同于思考之处,就在于主体化。也就是说,感受并不止于对象化的思考,而更在于主体性的思量。当然,这只是概念上的界定,因为思量不见得就比思考,更具有主体性。但感受的概念,显然具有主体性特征;这也是自我感受,成为一个常用结构的原由。或者说,感受就是自我,作为主体的内化;一个人感受越多,其自我主体越确定。所以,自我作为人格的特征,就是感受。这也是一表J区域,本身也是自我人格主体的原因。此外,E(感知)、N(体验)、M(记忆),也具有自我人格的特征,但不是主体。E\N\M\J,四个区域,都属于自我人格,但J即感受,是主体。

感受,不同于感知之处,就在于内在的感知。这是感受,可以作为内门之门,恒内门转的原由。感知,基于人有意识的外在,更多是对象化的;而感受映射于感知,更多于主体性的。所以,内门的界限,就是将玄关的部分,和自我主体相关;此外,内门还可以基于I(自我意识),成为我执。我执,是一个毁誉参半的词汇;因为中国文化,尤其佛,都要破除我执。对于中国文化而言,因为只有现实的视野,自我以我执会成为自私。这对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,显然是背道而驰的;对于佛文化,自我尽管是人内在的主体,却外化于现实,成为超越的迷障。尤其,当自我附加于本能之上,成为欲望时,就必须戒止。所以,这并不是自我,作为人格主体的问题;也不是我执,成为迷障的问题;而是人有意识的视野,局限于现实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佛的自觉,本身也是一种我执;只不过,自我作为人格主体,要内化于感受,而不是外化于现实。即使感知,作为外在的现实,也会成为迷障;但感受,只要基于自我的主体性,就可以解脱。而且,超我作为人格主体,也来自于自我主体的完善;而并不是只有意识原始的虚无,就可以确立超我。这也是万法唯识,不同于其它派别之处。对于一个人来说,只有感受可以跨入内门;而也只有感受,可以打开I门。

内门,是万法唯识中,由外而内视角转化的最后一步。这似乎也是末那识的“末那”之意,即人有意识之末端。一个人一旦跨入内门,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。因为人有意识的标志,并不止于有了意识,而在于有了自我的意识。也就是说,人有意识并不是有了对象的意识,而是有了自我,作为主体的意识。这一点,对于中国文化而言,尤其重要。因为中国文化,对于自我的压抑,造成了意识的主体性缺失;中国人所有的问题,都有关于此。正是由于主体性的意识缺失,才会导致中国人的自我,执着于现实,而无法深入意识。这也中国人可以勤劳,也可以善良,但没有精神的原由。不管是无神论,还是迷信鬼魂,都有关于此。所以,中国文化的转型,尤其中国人的未来,都必然于意识。对于单一的个人而言,就是由外而内,经过玄关,跨入内门。

内门的意义,并不止于万法唯识;而更在于一个人,可以有的自我意识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内门之门的感受,是自我反回结构的基于;而一个人没有自我感受,几乎不可能拥有自我意识。所以,第七末那识,看似一个末端;却是另一个开始,另一个主体的开始。因为末那识,可以恒内门转,穿越人的壳,进入纯粹的意识。我执的问题,并不是执的问题,而是我的问题。我,并不是人的我,而是意识之我。一个人的我,只不过是一个施身自谓的概念,而不是一个人有意识的主体。这一点,需要特别注意;不然,一个人简单地破除我执,会导致主体性的缺失。这对于一个人来说,失去的将不仅自由的主体,还有自然的意识本体。佛的自觉,并不是因为出世,也不是因为出离心;而是因为由外而内的自我感受,直至自我意识。这是万法唯识的基本,也是转识成智的条件。其中的关键,就是第八阿赖耶识,这一粒种子;而要找到这一粒种子,就需要第三只眼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52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