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 I 门】第三篇 我门\㈡意识\⑶个体  

2014-01-31 10:04:13|  分类: 《I门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个体

如果本体,是意识作为我的存在;那么个体,就是意识作为我的存在性。本体论,是人有意识的我,对于我本身作为意识,具有原始虚无的存在论述;而个体性,则是人有意识的我,对于我自身作为意识,具有独立存在性的描述。如果本体,具有相对于现象的界别;那么个体,则具有相对于人类,及其群体,或者集体的分别。我,作为意识的存在,是一个本体;而我具有的存在性,则是一个个体。基于人的视角,我是一个人,是一个人类的个体,而不是人类,及其群体,或者一个集体。基于意识的视角,我作为一个人类的个体,是有意识的;而人类,及其群体,或者集体是无意识的。也就是说,人类,及其群体,或者集体并不具备意识;只有我,作为一个个体,才具有意识。

意识,相对于物质的存在,是一种虚无。这样的虚无,可以是一种存在,一种非存在的存在。可以用一种类比,说明虚无的存在;那就是静止,也是一种运动的形式。不过,这样的类比,并不是说明虚无,属于存在。可以说,任何一个类比,或者比喻,都具有局限性。或者,一个比喻,可以让一个概念,更易于理解;但一个比喻,就必然包含一个暗喻,才可以对应所比喻的本体。比如心,可以作为心灵的一个比喻;这是因为心,具有心脏的实体,可以让人有更多感受。但心灵,显然不止于心脏,也不止于心的范畴;所以,心的概念,就存在不能表达的部分,即暗喻。久而久之,心作为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,都会变化。这就象一个人,被压抑了的意识,会让一个人发生改变一样。我,作为意识存在的本体,也是如此。这只有基于我,作为意识的个体存在性,才可以确认。

个体,相对于本体,是一个独立的单元;但同时,个体也是一个一个的独立单元,存在性的描述。或者,本体是存在,而个体是存在性。意识,具有本体的存在,也具有个体的存在性。意识的存在,不同于物质的存在;即若二者具有映射关系,可以相互对应。可以用一个平行世界的概念,来说明虚无和存在,属于不同的两个世界。也就是说,意识是存在的,而且具有独特的存在方式。只是,人有意识的确定,基于物质的存在,及其感官确认的方式;所以,意识的存在,必须超越感官,才可以确认。我,就是意识存在的本体,也不是感官确认的存在;我所具有的存在性,可以感官确认的方式,就是个体。也就是说,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类的个体,就是一个意识的存在体。

我,作为意识的存在,具有本体性;而我的存在性,在于个体。所以,我作为一个人的主体,一旦被压抑;我作为意识的本体,及其个体性,都会导致缺失。而一个人,作为意识的存在体,一旦失去本体,及其个体性,将导致主体性的缺失。这就是中国文化,以无神论的方式,压抑了意识的本体;又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,压抑了意识的个体;最终导致,我作为人的主体,却缺失主体性的原由。所有集体的概念,都会压抑个体的意识;不管集体的概念,听起来多么地崇高,都会导致看不见的伤害。不管是家文化,还是家长制;也不管是官文化,还是天下为公;更不管是酒文化,还是天下一家;都不是一个人有意识的自由,而是一个一个个体意识的桎梏。这并不仅仅于中国文化,但中国文化,尤其深重。卢梭,在其《社会契约论》开篇有一句话,“人生而自由,却无处不在锁链中。”这样的锁链,对于西方文化而言,是外在的社会现实;而对于中国文化而言,更加入了集体观念。正是集体的观念,导致了意识的个体性压抑;而其结果,就是人有意识的主体性缺失,及至一系列不自由的现实。那么,集体为什么会成为个体的梦魇,导致不自由的现实呢?

集体,不同于个体之处,在于并不具备意识的本体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类的个体,或者一个人可以具有意识的本体;而一群人,乃至整个人类,都无法具备意识的本体。这就象一个人可以做梦,而没有一群人做一个梦的;因为梦,作为一个意识的现象,本身也具有个体性。所谓的集体意识,不过是个体意识的契约;其自然时为道德,而自由时必然于法律。中国文化,片面强调家,这样一个集体的概念,显然会导致个体意识的压抑。这样的意图,也很清楚;因为中国文化,是华夏自然文明的传递。也就是说,自然之道,及其德行,在中国文化的主流。显然,这可以让一个群体,及其社会,处于一种次序之中;同样,也必然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然而,这对于人有意识的自由而言,是一种压抑。或者,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自然的回归,是自由之后的选择,而不是倒退。此外,一味地道德教化,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平等;因为道德属于自然契约,并不具备个体自由之间的平等模式。可以说,教化对于一个道德的人而言,成为约束;而对于一个不道德的人,毫无作用。这显然不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模式,反而是一个优汰劣胜的机制。其中的关键,就是教化背离了人有意识的自由,而秉承了无意识的自然。而自由,恰恰就孕育于意识的个体,而不是所谓的集体。

个体的自由,是基于人有意识的本体,所具有的;而其实现,还需要另一个条件,即我,作为意识的个体,成为一个主体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5)| 评论(6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