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 I 门】第三篇 我门\㈠我是谁\⑷我自己  

2014-01-26 10:47:18|  分类: 《I门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我自己

我,是作为人格的意识,也是作为主体的自己。我本身,是一个我的存在;而我自身,是一个我的自在;我自己,是一个我即意识的意识。这样的递进,就是我的存在,成为我的自在,又成为我的自己。这是人有意识,对于我是意识,一步一步地自我确认;这意味着,意识作为一种存在,成为我的自在,又成为我自己即意识的确定。其中的关键,在于主体、对象的交互递进。我本身,就是一个主体的存在,但我是一个对象;我自身,是一个主体,但我又是一个自在的对象;我自己,将把我作为一个主体,和作为一个对象结合起来,成为一种反回结构。也就是说,我作为一个主体,可以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对象;而且,不管主体,还是对象,及至关联,都是意识。我作为意识,意识到自己,作为意识的存在。我是意识,自己也是意识,我自己将具有自我意识的视角。

视角,是一个主体,相对于对象的关联。其中的对象,可以具有的视野,是开放的;而其中的对象,也可以具有视界,也是开放的。我本身、我自身、我自己,其实都是在界定主体的视界,以及对象的视野。主体,总的说来,是意识;但因为视界的不同,会基于人的存在,确定于不同的人格。对象,总的说来,仍然是意识;只不过,意识的指向,可能是外在的物质世界,也可能是内在的意识世界。其中,意识世界相对于感官,是非存在的存在;这是基于物质世界,所具有的感官及其经验存在性。可以说,意识就是非感官的存在,而其中的视角,关键在于感官。

感官,是意识通达物质的路径;假如人没有感官,就无法意识到外在的物质世界。比如一个人没有眼睛,就看不到物体的颜色;而没有耳朵,就听不到物理的声音;其它的感官,也是如此。但是,感官并不是主体,也不是意识;而是意识的物质通道,可以形成意识的感觉。不过,感觉也是对象化的,是关系型的;也就是说,假如没有对象,就没有感官。这可以在一表中,找到对应的B(感觉)和C(感官)区域。一表区域,都属于意识;但横轴上半部分,具有物质的关联性。可以说,人有意识的大部分,都相关于上半部分,即人有意识的外在。然而,这并不是说,上半部分不是意识,而是意识关联物质的部分。因为一表,即意识力表,本身就是意识的全息;也是意识,类似于物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,具有的核心概念图。此外,一表本身,也是一个象征,将自我确认的意识投射于感官确认的视角。否则,一个人就难以了解意识,或者我,是如何存在着?

我就是意识,我本身作为意识的存在,我自身确认我本身的存在,而我自己将确认我自身的存在。这是一个存在性的递进,但仍然处于意识中;而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,就是要呈现意识的存在。我自己,具有的反回结构,就是一图一表的本质;即赫拉克利特所说,“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”。这也是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,所具有的意义。试想一下,一个人要看到自己的样子,又没有镜子,会怎么样?显然,一面镜子,对于人了解自己,是非常重要的。然而,镜子又不是人,不是我本身,也不是我自身,更不是我自己。这其中就有一个感官确认,内化于自我确认的过程。一个人在物质的镜子中看到自己,属于感官确认;而一个人要认出镜子中的自己,就不能止于感官确认,还需要自我确认。也就是说,我作为一个我本身,站在物质的镜子前,可以看到一个我本身的投射,即镜中人。当我认出镜中人,就是我本身时,我自身就成为人有意识,或者意识的自在。不过,这时我并不能确认,这个过程;而当我确认这个过程时,就是我自己,自我意识的结果。所以,如果说我本身,是一个本我;那么,我自身,就是一个自我;而我自己,就是一个超我。不过,这只是一个类比,并不是本质;因为我是谁,并不局限于人格,而要深入于意识。

我自己,可以确认意识,就是我的本质。这不是一个判断,也不是一个假设,而只能是一个描述。因为我是谁,不管对于谁,都必须自我确认。也就是说,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,我是谁,都只有自己可以回答。也许,一个人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,而不是一个意识的存在体,也是一个答案。这是人有意识的自由,就象我是谁,可以回答我就是我那样。所以,我自己,不能代表你自己,也不能代表他或她自己。因为只有我自己,是一个主体的自我确认;其所具有的反回结构,你自己,他或她自己,并不具备。这一点,是最容易混淆的;因为我,并不了解自己。可以说,我作为一个作者,所具有的视角;并不等同于一个读者,可以拥有的视角。这是一个人在阅读中,难以转换的部分。如果一个读者,可以转换于作者的视角,一本书就完全读懂了。当然,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,也不是写作的初衷;这里所要描述的是,我自己,属于每一个人,将由每一个人自我确认。不管这个人是作者,还是读者,都是一个独立的人,都有我自己。

一个人一旦确认我自己,我是谁,就不再是一个难题;但还有一个问题,需要回答,那就是我到哪里去?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,我到哪里去,并不是直接回到我从哪里来的虚无。因为这等于出生入死,并不具备人生的意义。那么,我到哪里去,会找到人生的意义呢?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47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