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篇 我门
我,是一个人,所以成为一个人的标志。一个人的人生,假如没有我,就失去了意识的本质。因为一个人,是因为有意识,而有的我;只是有我,却不见得自我意识。“我是谁?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并不关于自己;而更多是一个哲学问题,而且毫无现实价值。更多的人,更愿意将我,用作物质占有的本体;而不愿意了解我,作为意识存在的本质。所以,没有几个人会问,“我从哪里来,我到哪里去?”即使高更有这样的一幅画,即使对于欣赏画的人,也不一定会觉得,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?
我是谁?对于一个现实的人来说,简直不是一个问题;或者,这是一个有问题的人,才会问的问题。每一个人都会以我自称,至于我本身是什么,其实并不重要。人在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的那一刻,所具有自身意识,也象是昙花一现。我自身,和我本身一样,又回到了原始的沉寂中;我自己,即使也会出现在表达中,却也无法成为我的注意。我本身、我自身、我自己,都具有反回结构;却因为我是一个人,而不是一个意识,无法通达。最后,我从哪里来的,又回到哪里去。我只是一个人,也有人生,却似乎找不到我的意义。
我,难道不是一个人吗?这是一个只有自己,才能回答的问题。只是,一个人要是没有意识,连这个问题也不会有。所以,人有意识,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“我是谁?”显然,这个问题,不能简单地回答;因为我的本质,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范畴。所以,我必须确立一个关系,那就是我并不止于一个人,而更在于一个意识。然而,意识相对于物质存在的虚无感,让人难以了解。即若意识,也具有本体,也可以个体存在,还可以成为人的主体,却不为人所了解。所以,我必须确定意识的存在性,才可以找到我的确定性。
意识,显然不是感官确认的存在,而是一种非感官的存在。一个人,不可能在物质的世界中,包含自己的身体及其大脑中,找到意识的存在。即若物理学已经达到量子层级,也找不到物质化的意识。但是,对于每一个人来说,却对于自己有意识这一点,很少质疑。因为意识,永远都不是一个对象,而就是意识的主体。这个主体,存在于人类的个体,也就是每一个人的自己。但是,因为人有意识的自由,基于现实的优先权,很难关注到自己;人不了解自己,也就不了解意识,因为意识即自己。此外,这个自己,基于意识的个体存在性;需要自我视角,才可以觉知,更加地难以了解。这就象是佛的禅,在于一个人的单独存在感;而其顿悟,需要我(吾)内心世界的觉醒。不然,意识本体的虚无,很难成为一个人的有意识。一个人有意识,却意识不到,就是我门的穿越。但这必须基于意识,及其关于每一个人的人格,才可以自我确认。
基于意识,我是一个人格,而不是一个人。人格,是一个人的意识属性,也是意识的一个关于人的表征。人格,基于意识的表征,可以分为本我、自我、超我三个部分。所有的人格,都有一个原始的本质,那就是虚无。反过来,只有虚无视角,才可以通达超我、自我、本我三部分人格。这也是一个人,具有完整人格的基本格局。虚无视角,相比于虚无本身,对于一个人来说,是可以达到的。因为虚无,严格意义上只有一个人死去,才可以回归;而真正可以达到虚无,必须象佛说的那样,跳出轮回直至寂灭。所以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只要清空,释然就可以了。即使是这样,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,也很难做到。所以,基于意识分离论,一个人需要做的分离现实关系,在某一个状态下,意识到虚无就可以了。如果这也做不到,那只有基于意识的镜子,即一图一表以对象化的方式了解了。
一图一表,是一个基于意识的设计。其一图的自我定位,本身就是一个打开我门的过程;而一表的区域选择,将呈现一个人内在的意识,及至整个心灵世界。不过,这只是一种对象化的呈现,并不等于一个人自己的内心,已经通达。可以说,对象化的呈现,比主体性的内在,要差一个级别;也就是说,一个人可以借助一图一表,可以将自己的意识水平,提升一个级别。这就象一个人在地图中找寻路线,会比在现实中寻找更加容易;但还需要和自己实际走的对应,才可以通达。其中的级别,在于人有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交互自由度;而不在于人和人之间,和意识的本质关联度。所以,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的方式,找到自己作为意识的本质。但其中有一个界限,那就是每一个人,必须穿越我门。
我门,是一个人在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之后,自我感受的确立。这在佛法的万法唯识论中,是恒内门转。在一表中,可以确认,A(注意)是唯外门转,AA(意念)是内外门转,而J(感受)就是恒内门转。如果说人门,就是外门;那我门,就是内门。关于此,将在后面的篇幅中,进一步说明。我门,基于一图一表的体系,就在于一图和一表之间,自我定位的转换。只是,这样的转换,直接于人门和我门的合一,即意识门。这将在下一篇中描述;这一篇要了解的是我门,及其我和意识的关系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