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 I 门】第二篇 人门\㈡镜子\⑵镜中人  

2014-01-17 18:24:16|  分类: 《I门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镜中人

一个人,似乎是可以了解自己的;因为自己,不就是自己吗?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。一个人站在镜子面前,看着镜中的自己时,总是认出那是自己;但是,当一个人仔细辨认时会发现,那一个镜中人,其实非常陌生。所以,人本质上并不了解自己,而只是看见了自己;即使人认出了自己,也不过是一时的感觉而已。这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,因为一个人面对自己,却面对的是未知的对象,会觉得失落。从逻辑上讲,一个人连自己也不了解,还能了解什么?一个人的自己都是未知的,所有已知的,似乎也只是一种无知。所以,苏格拉底自称,“我唯一知道的事,就是我一无所知”。这是一种“无知的智慧”,几乎无人理解。古希腊,这个西方哲学的发源地,将苏格拉底判为死刑时,真是意味深长。或者,古希腊人不了解苏格拉底,就象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一样,就将自己判了死刑,却浑然不知。那么,一个人在镜子认出自己,是否意味一个人可以确认自己,成为一个有意识的人?

一个镜子,犹如一个神秘的幽灵,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灵魂。这象是一个神话的故事,或者精灵世界,才有的灵异现象。可是,这并不是一件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;因为每一个人,几乎都可以在镜子中,看到自己,并确认那就是自己。问题在于,为什么人认出了自己,却又在仔细辨认之下,变得不确定呢?那一个镜中人,到底是什么?假如一个人看着,镜子中的自己,却又认不出自己,也就罢了;一个人一旦认出自己,然后又不认识自己了,会面临什么?此外,如同镜中人一样,人在影子中,是否也可以感觉到什么?在梦中也有自己的感觉,又意味着什么?当一个人孤立于一个世界中,又有什么发生?所有的问题,几乎都是没有答案的;因为意识,仍然知之甚少,甚至一无所知。而且,一个人为什么要在一个物质的镜子中,认出自己呢?镜中人,所在的世界,又哪一个世界?

镜中人,是一个人相对于物质的镜子,在其中看到的自己。这个自己,是一个人,有和自己一样的体貌;但是,一个非常严重的事实是,一个人是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容貌的,假如没有镜子。既然一个人无法看到自己的容貌,又如何确认,那一个镜中人,就是自己的呢?这真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,除非一个人在镜子中认出的,并不是自己的容貌。那么,一个人认出自己,又认出的是什么呢?首先,一个人是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镜中人,对于婴儿来说,是认不出自己的。其次,一个人看到自己,并认出自己,都是用眼睛,即感官的。再次,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眼睛,看到镜中人的眼睛,是否看到了一个内在的自己?也就是说,一个人在物质的镜中认出自己,其本质并不是容貌,而是眼睛(神)中的自己。基于意识的一图一表,这一面意识的镜子,可以确认;一个人在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,意味着J(感受)和E(感知),这两个区域的映射达成。其中的关键,在于一个人的意识,基于物质的镜子反射,形成一个反回结构。

反回结构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识模式。这在本能的刺激——反射状态,已经具有雏形。也就是说,一表中ABCDA,即注意——感觉——感官——印象——注意,已经形成一种反回结构。只不过,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并不止于此;因为人有意识的主体,并不是注意本身,而是本能(ABCD)之外,尚未开发的基质。可以说,在本能状态下,ABCD也是融合的,而非分化状态。镜子的界面,让意识从物质的反射中,达成了另一种映射关系。也就是说,意识和物质,原始于映射关系;人有意识的主体,基于物质的镜子这个界面,再现了原始的映射关系。其中的纽带,显然是本能,即刺激——反射状态;基于此,人有意识的智能,不过是感知——感受模式。所以,一表中的ENMJ,基于BCDA,并得到了拓展;也就是说,人有意识的智能,具有了本能的一个反回结构。这个超越本能的反回结构,将产生一个人格主体,就是自我;而本能也将随之分化,转化为本我。不过,一个人在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,只是一个奇点;而这个奇点,本质于A,向AA(意念)的转变,然后才是J,直至I(自我意识,即意识的自己)。对于物质的镜子而言,那一个镜中人,并不存在;因为每一个人,哪怕是一个象,存在于镜子的结构中。人有意识,不过是借助镜子,获得了一种视角;这个视角,可以将外在的念,和内在的意对比,成为人有意识的状态。

可以说,镜中人,只是人有意识的一个意象;这就象物质在量子层面,成为中空结构那样。人有意识的注意,并不是单一的视角,而是一个可变换的状态。只不过,人通常会习惯于一种视角,逐步失去变换的自由。比如,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手,基于感官的习性,并不会意识到,每一个手的动作之下,都来自于意识流的驱动。镜中人,也是如此;一个人即使认出那是自己,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。因为最初的认出自己的时候,人还处于一种无意识向有意识的过渡状态,懵懂着;反而,人已经有意识之后,仔细辨认之下忽然觉得不认识了,才会讶异。这不是物质的镜子所有的不同,而是人有意识的视角,有所变换;同样,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,也是如此。也许,要真正了解镜中人的本质,反而是要研究一下,镜子有什么门径,可以让人看到自己?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7)| 评论(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