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 I 门】第二篇 人门\㈠人生\⑶家门  

2014-01-12 11:27:29|  分类: 《I门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家门

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,家是重要的;这不仅意味着家文化,还意味着家长制,或者官文化。官,本身并没有什么,只是更倾向于公;但公过分之后,压抑了私,就缺失了主体。这并不是官的问题,也不是家的问题,还不是文化的,而是意识的问题。不过,一个概念的出现,及其使用都是意识的表象;这就象一个门,有外在的实体,也有内在的隐含。家,原始也是一个实体的空间,只不过越来越抽象了。也许,当人了解家的原始,是人猪共居的,会有所不耻。但家,对于中国文化而言,是一个不得不解析的现象;因为一个人不了解家的本质,就无法理解家人,以及家门的意思。

家,是一个实体空间,抽象化之后的概念。既然是一个空间,那就会有一个出入口,即门。家门,相比于房门、街门,显然以及抽象化;也就是说,家门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门,是感受到的一种氛围。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,这句古诗,就是唐诗人贺知章的感受。即使不提家的概念,也会有家是牵念;比如孟郊的《游子吟》,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。看似无关于家,却因为母亲,更富于家的温情。至于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,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;就更让人,感受到回家的期待。可是,家是什么?中国人为什么,那么需要家?然而,又为什么有人会看破红尘,走出家门,踏入佛门?

家门,显然是一个家的界限;一个人可以一辈子呆在家里,和家人在一起,其乐也融融。这是一种自然文明,可以休戚与共;但也是一种无意识的文化,因为人很难意识到自身。人有意识,在物质的镜子中认出自己的那一刻,是只有自身一个人的。这是一种反回结构,可以反思自身,开拓内在的视界。那么,家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视野呢?首先,家是一个空间概念,对于主体是外向视野;其次,家文化是一种以亲情为纽带,外化的关系模式;再次,家长制的宗法,让一个人很难得以自主;最后,家文化泛滥于国家,导致官文化。所以,看似温情的家,却是一种桎梏;对于意识而言,就是一个附加于人身的铁屋子。对于此,深谙中国的人会不以为然;尤其儒化的人会引用《论语·学而》,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证明自身的存在。但是,曾子所说的反省,只是关系而已。也就是说,这并不是主体的反回结构,也无法弥补主体性的意识缺失。或者,《礼记·大学》,可以格物、致知、正心、诚意;来说明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前,具有的主体性反思。然而,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显然仍然是关系。这是很值得反思的文化,尤其因为关系,而丧失自然的情感时。即使是现代的中国家庭,家人之间的情感,又有多少流露?假如表达情感的方式,只有物质,而没有意识,或者精神的自由,会成为什么?所以,家文化的反思,本质于一个人,对于自己的意识,直至自我意识。

意识,是一个人的主体;而人本身,就象是一个人的家。一个人可以因为家的问题,离家出走,或者出家;但并不能让一个人,获得真正的自由。但是,当一个人只有外在的视野时,在不自由的情形下,只能选择走出家门,或者进入佛门,成为僧尼。这其实也是佛教,来自于印度,却彰显于中国的原由。因为佛的空性,对于解脱家文化的桎梏,比本土的道家,更加有效。然而,对于熏陶于儒学的人而言,因为没有内省的视角,也很难了悟佛的自觉。中国人,并不是没有智慧,也不是不爱智慧;只是,儒学教化的传统,让人很难开启意识的心灵。人有意识,不是沦陷于关系,就是沉没于现实;所以,人情缺了人性,现实没了真实。儒学,以仁和礼,将人的视野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中;以自然的道德观念,传递着不自由的教化。即若是孔子安身立命的丧葬礼仪,也演化为哄鬼的差事。所以,中国人不谈灵魂,因为只有鬼魂;也不谈思想,因为只有现实;更不谈精神,因为从来不信仰什么神。然而,人有意识的自由,恰恰在于灵魂、思想、精神;这是让一个人的人格独立,成为自己所是之人的可能。这并不是要否定家文化,而是要提供一个自由的选项,即意识。家的温情,或者自然的情感,就象是道德,是自然而然的;人有意识的自由,也是一种自然,但必须走出自由。这也是一个人,必须走出家门,才会更有家的体会。

家门,相比于房门、街门,很难走出。也许,对于一个万念俱灰的人,可以出家,遁入空门;但是,这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,已经走出家门。因为家门,是一个无形的存在;一个只有现实视野的人,很难找到家门的存在,也就很难穿越。这就象大多数人,走出父母的家,又走进自己的家一样;那是一种家文化的传递方式,也是一个人无法真正独立的原由。一个人从一个孩子,在一个家中,长大成人;又成为一个家长,让一个孩子成长,就是家文化的延续。一个人从未穿越家门,真正独立于家文化之外,就难以突破其局限;这就是中国文化,两千多年来,一直停滞不前的原由。即使一个人从形式上,走出了家门,也会进入源于西方文化的校门;但本质上,一个人从未穿越家门,也就无法超越家文化。因为一个人穿越家门,并不是形式上的房门、街门;而是意识上的,自我超越。当然,形式也是必要的,就象一个人走出家门,进入校门……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6)| 评论(6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