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出壳——入门的界定
人有的意识,存在于心灵。心灵,是意识的空间;就是自然,是人体的家园。人有意识,相对于自然无意识,有一个出壳的过程;这就是人在物质的镜子中,认出自身的那一瞬间,所发生的改变。对于人体而言,一个婴儿从母体中出生,也是一个出壳的过程;对于意识而言,这意味着人的自然无意识,而不是人有意识的界限。然而,自然无意识,并不代表没有意识;而是人缺少对自身的本体感。这也是自闭状态,一个必须突破的壳;这个壳,在一表中,就是绿框。在一图中,⑴的位置,也是一个出壳的过程。这个过程,相当于植物如豆类,突破了种皮(壳);但没有突破土壤表面,因为那是⑵的位置。一图,相比于一表,要外在一个层级;也就是说,一图在于现实层面,而一表在于内在的意识层面。只是,一图的周期,包含⑴、⑵的位置,一个人的一生,至少需要循环四次(孕育期满出生、——镜子中认出自身、——青春期、——生育繁衍后代,直至死亡)。其中,青春期有一个分歧,那就是超我分化;第四次周期,会基于超我确立,获得重生。这个重生,不是指人体,而是指意识。也就是说,超我确立,作为第四个周期,意味着第五个周期,即自我意识的人。
人有意识,向自我意识的进阶,是新人类的标志。这个标志,对于一个人而言,就是入门的过程;这个门,在一表中就是I,这个自我意识区域,可以视为门并进入。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,可以象的方式,让人实现进入I门的效果;但一个人要入门,必须将I看成门,并自由地出入,才真正地入门。
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,在于有意识;也就是人在物质的镜子中,可以确认自身的本体感。这一点,对于自闭状态来说,尤为重要;只是,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,并以恰当的方式应用。一个人,从自然状态,成为一个有意识的人,是一个出壳(一表绿框)的过程;而一个人要从有意识,进阶于自我意识,也有一个出壳的过程,即一表红框。红框,这个壳,不同于绿框之处,在于其现实的优先权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一旦突破红框,就有可能进入意识的视界。不过,在一表中选择红框外的区域,并不一定可以进入I门。因为进入I门,需要一个超我的主体;也就是自我主体,当能量足够时,可以突破红框这个壳,但不能进入I门。也就是说,出壳和入门之间,还有一段路走;比如自闭状态,本我作为主体,可以突破绿框这个壳,却不一定拥有自我主体,成为一个具有意识的人。
出壳,对于一个人来说,意味着人格的分化;对于意识来说,意味着人格主体的转换。这就象是一个人格,乃至于精神分裂的人,存在着危机;而对于一个意识的主体来说,却意味着升级。以此而论,自闭状态和神经症状,都将具有不同以往的意义。【美廊】基于意识研究的进展,可以确认自闭状态,相关于本我和自我的人格主体转换;而神经症状,相关于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主体转换。而且,自闭状态有一种进化的可能,即超我人格的早期分化。也就是说,本来于青春期分化的超我人格,在本我和自我相对分化时,也在分化。这在【美廊】对儿童阿斯倾向和学习障碍的意识研究中,有所验证。此外,自闭状态儿童所具有的特殊智能,也可以佐证。同样,所谓的靛蓝儿童,也具有类似的旁证。不过,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意识研究,及其相关的案例支持,才可以证明。目前,【美廊】基于红框的出壳过程,已经具备意识研究的条件;而基于绿框的出壳过程,因为条件所限,还需要一个过程。不管怎样,出壳作为一个意识的人格主体转换过程,已经界定。
入门,对于一个人来说,意味着人生的改变;对于意识来说,意味着人生的一次重生。因为基于自我意识的视界,一个人的世界观,及至人生观,都会完全不同。这就象一个人经历过死亡的体验(濒死经验),会完全象另外一个人那样。因为入门,意味着超我,作为主体的确立;就象是人有意识,不同于自然无意识那样。人类,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生物,就在于有意识;而进入I门,基于自我意识,将成为新人类。这样的人类,可以叫意识人;但本质在于,具有自我意识的人。当然,自我意识,作为一个概念;必须界定于,人有意识的自己,自由意识,自己的意识。这在一表中,就在于I区域,可以成为一个门,而且自由出入。其中的象,或者感觉,是一种超验的模式;而不止于自然的意境,更不会是现实的场景。因为自我意识,是超我作为人格主体,对于自己的纯粹意识。
关于出壳——入门的界定,主旨于一图一表,这个意识的镜子,所具有深入而高效的应用。这就象【美廊】最近的两个业务,阶段提升(短期目标)和精神能量(高效提升),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那样;出壳,或者入门,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,也非常重要,甚至是更重要的转变。这就象一个人局限于一个狭隘的视野那样,也象一个人被困在了一个境地,难以突破;那种困顿、无奈、抑郁、绝望,就象是一个壳,需要出壳。可是,走出一个壳,却可能面临的是虚无、迷茫、恐惧、孤独;而这正是打开心灵之门,即进入I门,拥有自我意识的契机。假如你,已经意识到这一点,将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;你也可以走进【美廊】,让改变更自由,……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