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识之名,及其比拟
意识,是一个名词,指向于物质存在相对的虚无。这可以一个比拟,加以理解;即整个世界一分为二,成为物质和意识两个部分。
此外,意识还有一个名义,那就是人有意识的主体,或者“我”自己。这可以比拟人有物质和意识两个部分;其中物质形成身(肉)体,而意识形成灵魂。在灵与肉之间,“我”是灵魂,还是肉体?显然,“我”是灵魂,也是意识;灵魂是一个意识之名,“我”和自己,也都是意识之名。
人,是物质和意识的综合体,这可以理解;但人的主体,或者自己就是意识,有些艰涩难懂。因为意识,不象物质,可以感官确认;而只能自我确认,“我”是意识吗?
如果“我”无法直接确认自己,就是意识;那么,可以排除法,加以确认。比如我的什么,按语法结构都不是我本身;我的身体,不是我;我的大脑,也不是我;我的意识,也不是我;我好象只是一个意识的念头,我好象只是因为意识这些,而存在着。这就是笛卡尔,“我思(意识)故我在”的意识。“我在”的确认,其实就是自我确认。这不是基于感官的确认,而是基于意识的确认。
所以,了解意识,不是用感官的方式,比如看或者听等;而是用意识,或者用心,自我感受(意识)的方式,加以确认。同样,了解自己,也是如此。
意识之名,有很多,比如灵魂、精神、思想;人所思、所想、所言、所行,其实都来自于意识。所以,意识是一个广泛的范畴,就象心灵的空间一样。眼睛,为什么是心灵的窗户?人为什么会说,打开心灵之门?心灵的门、窗,到底意味着什么?
假如心灵,就是一个房子;而我住在其中,我是否用眼睛看着窗外?假如我总是看着窗外,而忘记了我在哪里;尤其,当我牵绊于窗外的现实,难以回归时,是否要打开心灵之门?
问题在于,心灵是否只是一个房子?如果,心灵是意识的时空,那就和物质的宇宙一样广袤;因为整个世界,是一分为二的。所以,我可能只是站在心灵之窗内,看到窗外的局部;其实,我走不出心灵,也看不到物质的全部。反而,我闭上眼睛,在自己的心灵中,可以看到物质映射到心灵中的映像。这可以超越感官的局限,也可以觉察自己的心灵,到底有些什么?
只是,心灵是黯淡的,我什么也觉察不到。或者,这只是一种感觉,因为我内心中,还是有什么的;我只是需要用心(意识),而不是用眼睛去看。或者,心灵需要什么,比如光可以照亮?或者,心灵需要打开窗户,甚至打开心灵之门?或者,只是需要适应心灵的境界,就象人从外面进入一个房子,需要适应其中的光线一样。或者,自我意识,就是一种光,可以照亮心灵的时空。假如,暂时心灵没有光,是否可以将心灵,也投射于现实呢?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,就是这样的一个实现方式。
一图一表,为什么是意识的镜子?这是因为一图一表的设计,在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通道;一图一表,既有物质的存在,也有意识的虚无;还有人有意识的形成,即人格的脉络;同样也有意识的路径,及其现实关系的结构。或者,一图一表,就是意识的全息图,映射着意识的世界;就象是化学元素周期表,映射着物质的世界。此外,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全息图,还映射着物质的世界;人对于物质世界的意识,也可以投射其中。或者,一图一表,就象是心灵,这个房子的窗花;或者,就是透过玻璃窗,看到人的心灵世界;更或者,一图一表就是物质和意识之间的一面巨大的镜子,既可以反射心灵的世界,也可以映射意识和物质世界的关系。
意识之名,及其比拟,在于理解人和意识的关系。一个人,就是一个意识的存在体;人之所以为人,就在于有了意识。一个人,可以拥有物质的身体,以及房子;但都必须有意识,才可以意识到这些拥有。然而,人真正拥有的,只有意识。如果说,人有意识,基于人的存在;那么说,人拥有什么,基于人有意识。问题在于,人拥有什么,是否拥有自己?假如一个人,都不能确定是否拥有自己,或者不了解拥有的自己,又能拥有什么,了解拥有的意义呢?比如一个人不断地拥有房子,但人是否真正地能够拥有房子呢?或者,人潜意识中想拥有的不是物质的房子,而是心灵的房子,那意识的自己,可以自由的居所呢?
意识,不只是一个名词,而在于每一个人“我”,即自己的存在;此外,意识还是一个动词,让人可以意识到自己,作为意识的存在,并拥有自由。意识,并不抽象,也不是虚无;因为意识,就是“我”,就是自己的存在。或者,只有这样,人才可以了解意识,了解自己。现在,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,可以让人看到意识的自己;也许,看到了并不等于可以了解,但毕竟看到了。也许,了解自己,会伴随着痛苦;但也许,痛苦正是因为不了解自己。当一个人了解自己,并理解世界时,还会痛苦吗?或者,那时人可以拥有意识的自由?这只有每一个人的自己可以确认;因为每一个人的自己,就是一个意识的存在体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