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意识学》\ 第九章 跨界贯通  

2015-02-21 08:49:58|  分类: 《意识学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第九章 跨界贯通

在写这一章之前,忽然意识到要改变一个观念,就是将“跨界整合”改为“跨界贯通”。所以,上一章的第五节,“自我引导”,结尾处未作改动。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说明?现在,还在写的过程,改一下其实很简单;但觉得留下一个未改动的痕迹,可以对比改动的原由。对于一个概念而言,有着其内涵和外延;一个概念的改动,意味着一个观念的改变。所以,这里的改动,并不是为了推和敲,而是为了有所意识。整合,更接近于一个大一统的概念,这很接近中国文化的传统。整合,也没有什么不好,但却可能导致自由的压抑。也许,作为一个概念,整合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;但作为一种意识,就可能造成一种观念,并克制自由。这就象儒学的仁礼,看起来有仁有爱,彬彬有礼的样子,骨子里却渗透着家长制、官文化。因为道德不自然,意识不自由,所以道貌岸然者,大行其道。抑或,整合作为一个概念,不足为道;但改为另一个概念,贯通,可以更多自由。

改变,或者一点改动,并不轻易。尤其对于一个已经成熟的人,秉持一些观念和原则,是很有道理的;但假如这样的一些观念和原则,并不具备自由的内涵,就会僵化。对于中国文化的传统而言,这一点极其难以改变。正如中国式的教育,但凡有所意识的人,都会认为需要改变;但一说到改变,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无力。因为每一个人的自己,就身在其中,难以自拔。有时,明知对孩子的成长不好,仍然不会改变。比如家长,明知孩子负担重,仍然会上老师的额外辅导班。美其名曰,“大家都这样”。这并不是家长的问题,也不是老师的问题,难道是孩子的问题?每一个人,都可以将教育的问题,归结于体制;难道自己,就不能稍微改变一下?显然,改变真的很难,难到难得糊涂,也不会改变。记得有一句话,“只有尿床的婴儿,才愿意改变(挪一下)”;不记得这一句话的出处了,但可以说明改变的难处。这一个意识的问题,一个每一个人都可以意识到的问题,也只能有意识地改变。

意识,作为人的主体,已经重复了很多次。这也许已经形成了一种暗示,并不是自由的选择了。但期待可以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自由之后,可以消弭其中的暗示。人有意识的自由,却不自由着;就在于人停留于外在的有意识,而不具备内在的自我意识。只有自我意识,才可以意识到自己,作为一个意识的存在体。这也是一种改变,因为人有意识的视角,必须由外在的现实,转向内在的意识。一个人的现实改变,难就难在意识不到;不是意识不到现实问题,而是意识不到改变的方法。假如一个人可以意识到问题所在,而且可以意识到改变的方法,并且可以彰显自己的自由,就会愿意改变。因为那是一种自由,由自己而来的自由。也许,每一个人相比爱的人的自由,更关注于自己的自由。以此而论,教育的问题,并不是无法改变。因为家长或者老师,并不是教育的主体;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孩子和学生,无能为力。所以,意识学的确立,对于教育学引导的关键,就在于明确教育的主体。只是,这已经不是教育界的问题,而是一个基于意识的跨界。

跨界,对于意识而言,并不是问题;因为人类生活的所有,都无外乎意识的实现。文明和文化如此,教育也是如此。所以,基于意识,不同的界别,都不过是意识的不同视角。对于现实而言,正是因为视角的不同,才会形成纷繁复杂的世界。当然,这并不止于人类的创造,还在于自然,本质于意识的实现。自然,相对于人有意识,处于一种无(自身)意识的状态中;但意识的本质,不管有意识,还是无意识。所以,基于意识的视角,自然和自由,不过是意识的不同界别。正如康德的本体界和现象界,都不过是意识的一个分界。这意味着,基于意识的实现,所有的分界,都可以跨越;这就是跨界,但可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贯通。

贯通,不同于跨界之处,更多于内外,也更多了时间性;而跨界,更多于平行的存在,更多了空间性。但正如时空观,总是相辅相成那样;贯通中一定有跨界,跨界中也一定有贯通。不过,一般来说,跨界还是倾向于一个界限,即并列不同界别的存在;而贯通更倾向于一个层次,即次序于不同层次的内外。这样的界定,并不具备太多的逻辑性;而只是概念之间,消歧义过程。贯通,对于意识而言,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实现;对于人而言,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意识。也许,这是一个相对清楚的界分,但也仅止于人有意识的主体。跨界,对于人而言,是一个对象化的说明;也就是说,跨界的界限,并不关于主体,而关于对象之间。对于意识而言,跨界和贯通,并无特别的界分;因为那就象是一个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样子。所以,基于意识,跨界和贯通,可以时空观消弭成为一个词,跨界贯通。

跨界贯通,作为本书的一章,在于意识提升的自由。因为只有基于意识,尤其是意识提升之后的自由,一个人才可能跨界于不同的学科,及其专业;也才可能贯通于自身,作为意识的实现通道。学科,作为人有意识的知识分类,已经具备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。但对于一个人来说,要跨越物理学、生理学、心理学之间分界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同样,一个人要基于自身,贯通于同样的三门学科,可以说难于上青天。所以,既有的学科体系,还需要有一个基于意识的整合过程。这样的整合,并不是大一统,而是要基于意识的体系化。意识学,作为一门意识研究的学科,也不是为了大一统,而是确立一个意识的奇点。这也就是本章,由“跨界整合”,改为“跨界贯通”的一个原由。此外,意识学,作为一门意识研究的学科,也主旨于两个基本的方向;其一是学科的跨界,其二是专业的贯通。

所以,本章的第一节,将首先基于意识,对既有的学科体系,进一步梳理。显然,这是一个难题;因为意识研究的进展,还不足以跨界不同的学科,贯通不同的专业。所以,这里的跨界和贯通,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,或者思路上的进一步思考。本章的第二节,将基于意识,进入时空观的本质,确立跨界贯通的内在结构。这是一种解构,也是一种建构,还是一种重构;但时空观的结构,最终还是会消弭。正如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一样,最终将消弭自我意识。意识学的确立,也将是如此;或者确立意识学的最初,就意味着最终的消弭。这样的意义,在于人有意识的自由,也在于自由于现实的价值。这是本章的第三节,意义和价值,将要探讨的。对于一个人而言,如何经历人生,才是意义和价值所在。这是本章的第四节,人生分期,要界分和界定的。最后的第五节,将尝试一个现实的跨界贯通,就是意识产业。这是一个基于信息时代之后,或者信息本质的意识时代的一个产业形态。对于意识学而言,可以基于意识研究,进而以学科化应用,进入现实的产业,是一个极具意义和价值的方向。从学科体系向意识产业的递进,也是一个跨界贯通的过程。那么,接下来,就先跨界和贯通,学科体系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7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