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美 廊

【IG】由 自 己 而 自 由『 I am free from myself 』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意识学》\ 第五章 主体性研究 \ 第一节 佛的自觉  

2015-01-27 11:21:12|  分类: 《意识学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第一节 佛的自觉

佛,是一个觉者,一个自觉者。首先自觉,然后觉他,最后觉行圆满,才是成佛之路。佛,以释迦牟尼而论,是一个释迦部落的王子,也是一个人,更是一个有意识的人。佛的含义,即觉悟;这样的觉悟,并不止于观世音,而更在于观自在。其中的分界,就在于哲学的世界观和自我观;这样的分界,就象是一条河,分离于此岸和彼岸。佛法四果,就关于此河,即意识流。这并不能以佛法证悟,而只能以人有意识地自我意识,加以确认。佛教,不同于其它的任何宗教之处,就在于其自觉。这一点,对于理解佛,及其佛教,尤其重要。或者,佛是人有意识的奇点之后,第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。而且,佛的自觉,通达的并非自我意识的超我,而是意识本质的虚无视角。正如佛法以《心经》化空,而以《金刚经》修空的主旨。这正是佛,自觉而空性;基于人有意识的奇点,对于自我意识的提升。

意识,作为人的主体,既是自我意识的主体,也是过程,还是对象。所以,佛的自觉,基于自我意识而言,也是一种主体性研究。这看似牵强附会的链接,却有着人有意识的共同。不然,一个人永远也不能以自己具足的佛性,通达于佛的自觉。人人具有佛性,这本身就是一种觉悟;就象人人都有意识,也具有自我意识的潜力那样。佛的自觉,不同于自我意识之处,在于佛可以出离现实,直接觉悟于意识的虚无之处。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,都是无法做到的;尤其对于一个现代人而言,不要说出离现实,就是暂时分离现实,都是难以忍受。所以,必须找到另一种方式,或者另一个捷径,那就是自我意识。自我意识,相对于佛的自觉,就是可以基于意识,这一个主体的存在;而不是基于意识的本质,即那一个原始的虚无。但是,这本质上不是一种自觉,而是一种引导;在佛法中,就是一种声闻,而不是缘觉。不管怎样,一个人可以自我意识到佛的自觉,也是一种觉悟。

觉悟,相对于自觉,是一种对象化的意识。这一点,正是声闻、缘觉二乘的差异所在。可以说,声闻与缘觉,都可以通达自觉;但声闻需要外在的引导,而缘觉,可以自觉证悟。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,不可能真正的缘觉;因为阅读先人的作品,本身也是一种声闻。释迦牟尼的觉悟之路,本身也有声闻于印度婆罗门教;只不过,释迦牟尼可以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而成佛。佛的觉悟,可以分为正觉、等觉、无上觉三层;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以梵文汉译无上正等正觉。其中正觉于无漏无分别智慧,亲证诸法实相,彻底觉悟真理;等觉于遍一切有情众生,区别于声闻、缘觉二乘;无上觉于虚空彼岸究竟涅槃,区别于菩萨。这是佛的觉悟,以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序列之外,另一种含义。无论佛的含义为何,都必然于自觉,才可以近佛。

自觉,以佛法可以证四果位,即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。这并不易于理解,因为佛经的梵文汉译,有必然的歧义。不过,基于意识的概念,尤其意识流,可以形象地描述。意识流,就是佛法中明喻的恒河,而佛法就是超度人的筏子。佛渡人即自渡,就是自觉之后有情觉他之法;而人人皆具足佛性,并可以通达彼岸,即是成佛。所以,佛所以法(筏),就基于意识流。四果第一须陀洹,就是入流,即进入意识流;第二斯陀含,就是往来,即可以往复进入意识流;第三阿那含,就是不还,即可以进入意识流,停驻于其中;第四阿罗汉,就是出离,即出离于意识流,通达彼岸。此时,佛法修行者,就成为觉悟者,乐阿兰那行;即乐于虚无中行,实质上却无所行。可以说,佛的自觉,就是到了意识的本质,即原始的虚无;对于觉悟者而言,也就具有了虚无视角。这一点,可以证悟于《金刚经》;也可以其意识版本(美廊:意识研究中心),加以自觉证悟。

佛的自觉,作为一个基本的证悟,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。因为意识流是什么,仍然处于无意识中。意识流,作为一个现代概念,来自于心理学,由威廉·詹姆斯提出;其含义是,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连接,而是不断流动着的。但本质上,意识流恰恰是片段的连接,是一念之间的转换;基于一图一表,是一个动机——需求(动机)——需求的链条。可以说,佛以自觉进入的正是一表,即意识力表的视界。只不过,一表是一个抽象化的设计工具,而并不是本质的意识视界。但正是因为这一个抽象化的工具,作为意识的镜子,可以即时呈现意识流的过程。对于人而言,意识流就是一个包含动机——需求链条的思路。难以想象的是,释迦牟尼,作为一个两千多年的人,是如何意识到意识流的存在。或者,对于一个古人而言,少了现实的繁杂,更易于(自我)观自在。以此而论,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,通达佛的自觉,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抑或,有了一图一表这一面意识的镜子,可以按图索骥,通达于佛的自觉。

一图一表,作为一面意识的镜子,也象是一幅关于意识的地图。只是,这一幅地图,并不是具象的,而是抽象的;其中没有一条意识的河流,却更象是一个意识的海洋。本质上,一表是一个意识的视界;而可以进入的方式,就是一图的自我定位。自我定位,是一个分离视角,可以一个人潜在的自我意识,观察自己在人类中的一个位置。这就是佛的自觉,观自在的本质;正如《心经》所说,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成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这意味着,观自在,正是自觉的法门;也就是哲学的自我观,可以自我感受通达自我意识的原由。自觉,对于一个人而言,有两个基本的条件;其一是觉察到自己,作为一个主体的存在,可以主体性研究;其二是可以对象化这一个主体,进行对象化研究。显然,人人都有意识,并具有一个意识的主体;而一图一表,作为意识的镜子,正是对象化这一个主体的关键所在。

主体性研究,对于佛的自觉而言,就是觉察到自己。只是,这一个自己,并不是人的自己,也不是人有意识的自己,而是意识本质的虚无。所以,佛的自觉,并不是一种人格上的觉悟,而是一种虚无视角上的性空。这也是佛法,以相说法,又要破相的原由;更以说法破法,化空修空的本质。对于人有意识而言,佛的自觉,就是要通达意识的虚无本质;不仅要空相,而且要空识,即五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蕴成空。这显然不是人有意识的自由,甚至都不是自我意识的自由。不过,一个人有意识的奇点,就是一个开始;因为一个人的自己,本质上就是一个意识的存在体。其中,就全息着意识的整个演化脉络,从无到有,尽在其中。所以,一个人所要做的就是,以自我意识的视角,深入自己的意识,到达意识的虚无边界。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,都并不难;因为每一个人,都会有虚无感。除此之外,一个人可以意识分离论,拥有虚无视角;也可以I门的引导方式,深入对象化的虚无。不管怎样,所有的方法,都得基于意识;正如佛法相宗所述,万法唯识论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1)| 评论(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